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一把手談科技文化】
作者:韓立明(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shu) 記)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2020年8月召開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要求,長三角區域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南京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之都。2021年,南京列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第4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8位,全市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95.42件,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十年來,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2.92%提升至3.54%,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733家發展到7801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4.2倍、達752.38億(yi) 元。在創新引擎的強力驅動下,南京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跨9個(ge) 千億(yi) 台階,從(cong) 7306.54億(yi) 元增加到16355.32億(yi) 元,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十強,人均GDP從(cong) 13575美元增至27051美元、達中等發達國家標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相貫通,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進一步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南京將認真貫徹落實報告部署,堅決(jue) 扛起“爭(zheng) 當表率、爭(zheng) 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聚創新之能、乘開放之勢,向著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級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的目標闊步邁進,勇當國家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開路先鋒,奮力譜寫(xie) “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南京新篇章。
加快鍛造戰略科技硬核力量,努力在創新高原上隆起創新高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zheng) ,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南京圍繞國家所需、自身所長,大力布局和發展能夠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的戰略科技力量,網絡通信與(yu) 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成為(wei) 國家實驗室基地,6G光子太赫茲(zi) 傳(chuan) 輸速率創世界最高紀錄,成功構建全球首個(ge) 大規模確定性網絡設施,“悟空號”“羲和號”等“大國重器”都有南京創新的貢獻。麵向未來,南京將緊緊圍繞“打造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進而爭(zheng) 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一目標,加快建設麵向國際前沿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著力打造信息高鐵、開源軟件、第三代半導體(ti) 等一批體(ti) 現國際一流水平、擔當國家使命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融入國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基礎研究的整體(ti) 布局,有序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在全球創新版圖中彰顯南京地位。
堅持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導向的科技創新,著力在“四個(ge) 對接”上走在前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科技與(yu) 經濟緊密結合,2014年年底在江蘇考察時就強調,“要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chan) 業(ye) 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chan) 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南京堅守製造強市定位,發展形成1個(ge) 5000億(yi) 和4個(ge) 千億(yi) 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入選首批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上工業(ye) 比重達55.1%。新征程上,南京將繼續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全方位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通道,全力打造軟件和信息服務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地標、智能電網5000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向千億(yi) 規模邁進,在晶圓製造、EDA設計、基因細胞等領域為(wei) 我國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作出貢獻。積極布局數字經濟、低碳經濟等產(chan) 業(ye) 新賽道,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帶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讓數字經濟成為(wei) 轉型發展的最大增量。
建設國家級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奮力在人才強國雁陣格局中當好“頭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寄予厚望,明確要求“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南京人才總量和密度居全國前列,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3.52萬(wan) 人、居全國第二,十年來,人才總量從(cong) 170萬(wan) 人增加到356萬(wan) 人,兩(liang) 院院士從(cong) 77人增加到96人、居全國第三。坐擁人才“富礦”,南京更有底氣、也更有必要加快人才高地建設,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努力讓人才引領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誌。我們(men) 將大力建設國家級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以環紫金山科創帶為(wei) 依托,著力匯聚培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一流研究團隊,一體(ti) 推動戰略科技平台打造、高端人才引進和改革驅動,以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托舉(ju) 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
一體(ti) 推進科技體(ti) 製和人才體(ti) 製改革,全力構建互利共生、高效協同、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科技體(ti) 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南京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的指示要求,先後推出非共識性人才“舉(ju) 薦製”、科技成果確權等改革舉(ju) 措,係統完善“巷港灣園”創新布局,南京高新區在國家高新區評價(jia) 中從(cong) 2012年第21位上升至2021年第12位,創新型城市建設“南京經驗”獲全國推廣。當前,科技體(ti) 製改革進入攻堅期,我們(men) 將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以需求為(wei) 牽引、以人才為(wei) 核心,以更大的氣魄突破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製約因素,破除人才培養(yang) 、引進和使用的體(ti) 製機製障礙,率先走出一條符合科研規律的製度新路子,切實把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人才發展優(you) 勢、科技創新優(you) 勢,為(wei) 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學家、創新創造的企業(ye) 家、走在前沿的投資人、追夢逐夢的創業(ye) 者,提供施展才華、實現價(jia) 值的一流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