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紀錄片海外傳播“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2-11-02 16: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從(cong) “佐味”到“正餐”,從(cong) “走出去”到“融進去”,從(cong) 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國紀錄片海外傳(chuan) 播“加速度”

  作者:陸敏(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紀錄片作為(wei) 一種對真實生活的視覺表達方式,具有獨特的文化感召力,是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進行中國文化與(yu) 時代風貌的國際傳(chuan) 播、向世界貢獻東(dong) 方智慧的重要手段和載體(ti)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通過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需求更顯迫切。因此,以優(you) 秀紀錄片呈現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高速發展的經濟與(yu) 科技、鮮活有趣的日常生活,傳(chuan) 遞中國主流價(jia) 值觀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也具有長遠的曆史意義(yi) 。

  近日,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領域捷報頻傳(chuan) 。由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出品的中英雙語係列微紀錄片《京味》上線,展示北京圍繞“建設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主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發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熱議。上海廣播電視台攜手Discovery打造的《行進中的中國》第二季英文版登陸Discovery國際平台多個(ge) 主要國家和地區周末黃金檔,整體(ti) 首播收視率和重播收視率分別超越節目播出前四周同時段平均數據的70.6%和103.75%。總結這些案例的成功經驗,我們(men) 發現推進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需建構多方位立體(ti) 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體(ti) 係,結合新媒體(ti) 創新傳(chuan) 播形式、拓展傳(chuan) 播平台,細分國際受眾(zhong) ,使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chuan) 播更加深入全麵且精準有效。

  展現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立體(ti) 、流動的中國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紀錄片麵向國際講述的中國故事更多指向曆史文化、野生生物與(yu) 自然景觀等領域。其中,《絲(si) 綢之路》《望長城》等優(you) 秀紀錄片作品在海外獲得了深遠的傳(chuan) 播影響力。2011年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開播,成為(wei) 覆蓋國內(nei) 外的紀錄片傳(chuan) 播平台。中國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涉及的內(nei) 容不斷拓寬,觸及中國美食與(yu) 民俗文化、中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藝術、中國科技與(yu) 經濟發展、中國社會(hui) 與(yu) 日常生活等。伴隨著紀錄片主題日益豐(feng) 富,中國國家形象也日漸豐(feng) 滿、生動。海外觀眾(zhong) 看到的不再是僅(jin) 由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瑰麗(li) 山水所建構的古老、單一、靜止的中國形象,而愈發感受到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立體(ti) 、流動的中國。

  中國紀錄片涉及的領域呈現多維格局,逐步破除了西方媒體(ti) 塑造的關(guan) 於(yu) 中國的刻板印象。海外觀眾(zhong) 既希望了解現代中國的宏觀發展麵貌,也好奇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正是無數鮮活、細膩的個(ge) 體(ti) 形象,最終匯聚成國家的形象。例如《中國警察的日常生活》從(cong) 普通警察在生活、執勤、執法中的平凡故事入手,以真切貼近的影像和節奏明快的故事表現當代中國警察群體(ti) 無私奉獻、愛崗敬業(ye) 、奮發有為(wei) 的精神麵貌,以小見大,讓眾(zhong) 多海外觀眾(zhong) 感受中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麵貌。因此,中國紀錄片應進一步調整國際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比例構成,打造層次更豐(feng) 富、麵貌更多元的立體(ti) 中國。

  中國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的話語體(ti) 係不僅(jin) 向內(nei) 觀察,也把視野投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中國國際電視台製作並麵向全球播放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該片獲得1800萬(wan) 觀看次數、超過19萬(wan) 次點讚以及近3萬(wan) 條評論。片中,海外觀眾(zhong) 既看到了共同關(guan) 心的重大問題,也看到中國人麵臨(lin) 困難和痛苦時的勇氣與(yu) 智慧,產(chan) 生了深刻共鳴和深深敬意。這部紀錄片讓海外觀眾(zhong) 體(ti) 會(hui) 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宗旨,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而付出的卓越努力。可見,中國紀錄片應將視野麵向世界,基於(yu) 中華曆史文化與(yu) 中國現代實踐,向全球傳(chuan) 遞底蘊深厚的中國智慧,為(wei) 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方案。

  以真實、謙和、平衡的姿態建構理性交流

  十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創作理念與(yu) 敘事方式不斷加速演進。很多作品創新講述視角,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說服力。例如《中國脫貧攻堅》以外國人的眼光、貼近海外受眾(zhong) 的敘事方式全麵介紹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表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切實關(guan) 注普通人的生存發展,激起海外觀眾(zhong) 廣泛共鳴。《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men) 》呈現扶貧基層幹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他們(men) 的默默付出與(yu) 傾(qing) 盡全力令海外觀眾(zhong) 欽佩與(yu) 感動。中國紀錄片在向世界闡釋推介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ou) 秀文化方麵,也不斷推陳出新、創新表達。為(wei) 適應新媒體(ti) 時代碎片化傳(chuan) 播特性,《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以微紀錄片的形態講述國寶文物的故事,通過文物追溯中國曆史與(yu) 文明,並運用三維圖像技術呈現文物細節,以擬人化的方式讓國寶“開口”講述,受到海外觀眾(zhong) 喜歡;《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呈現中國茶葉複雜的焙製工序,並探尋中國茶在全球落地生根、滋養(yang) 出的不同文化底蘊;《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表現文物修繕過程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引發海外年輕人的濃厚興(xing) 趣。

  紀錄片傳(chuan) 遞事實的載體(ti) 是運動影像,這是紀錄片應始終秉持、不斷回望的本質。考慮到海外年輕一代觀眾(zhong) 的接受偏好,中國紀錄片不斷創新視覺表達方式,使用前沿的影像語言向全球傳(chuan) 播。例如《武漢戰疫紀》既遵循客觀冷峻的紀實風格,亦雜糅先鋒的電影表達方式,令海外觀眾(zhong) 在具有新銳氣質的影像文本中感受著中國力量;一些紀實短視頻以靜謐唯美的田園風格影像承載“天人合一”的中華智慧,安撫著全球觀眾(zhong) 的現代性焦慮。這些作品以真實、謙和、平衡的姿態進行報道呈現事實,建構理性交流,提升了海外受眾(zhong) 的信任度,有利於(yu) 中國文化的有效傳(chuan) 遞。

  從(cong) 衛星電視、網絡平台到社交媒體(ti) ,多途徑抵達海外受眾(zhong)

  中國紀錄片麵向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在傳(chuan) 統的闡釋性專(zhuan) 題片模式之外,還出現短視頻等形態。創作方式也較為(wei) 靈活,兼有獨立製作與(yu) 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創作主體(ti) 也由主流官方媒體(ti) 、製作公司拓展到自媒體(ti) 的個(ge) 人內(nei) 容生產(chan) 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chuan) 播路徑已由傳(chuan) 統的衛星電視、網絡平台迅速且廣泛地拓展至社交媒體(ti) 平台。中國國際電視台、央視紀錄頻道等中國官方媒體(ti) 製作的紀錄片以及自媒體(ti) 創作的紀實短視頻依托海外社交媒體(ti) 平台,從(cong) 不同途徑深入到海外受眾(zhong) 中去,展現出紀錄片不容小覷的海外傳(chuan) 播能量。

  網絡時代背景下,中國紀錄片更應著眼宏觀布局,一方麵繼續夯實傳(chuan) 統的內(nei) 容生產(chan) 與(yu) 傳(chuan) 播,另一方麵積極發展具有新媒體(ti) 特質的傳(chuan) 播主體(ti) 、傳(chuan) 播內(nei) 容、傳(chuan) 播形式與(yu) 傳(chuan) 播渠道。這種多渠道特質使中國紀錄片獲得了呈指數級傳(chuan) 播的機遇。如何把握好這一曆史機遇,是當下值得重視的課題。

  與(yu) 之對應的另一個(ge) 重要課題即是深入了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的目標受眾(zhong) 。如何令海外觀眾(zhong) 更感興(xing) 趣,使他們(men) 將中國紀錄片與(yu) 自身產(chan) 生聯係,進而主動尋找、搜索觀看,關(guan) 鍵在於(yu) 理解海外受眾(zhong) 的需求。全球受眾(zhong) 海量而複雜,對中國的認知、態度與(yu) 情感大相徑庭,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yu) 欣賞趣味。應對目標受眾(zhong) 細分,有針對性地創作,以更精準的方式提高傳(chuan) 播實效。海外受眾(zhong) 雖然呈現極為(wei) 複雜的麵向,但仍具有共性,如對個(ge) 體(ti) 生存狀態的關(guan) 注、人生際遇情感的觀察,對他者日常生活的好奇等。探尋能引發海外觀眾(zhong) 情感共鳴的內(nei) 容,將使中國紀錄片傳(chuan) 播突破既有屏障,更直接深入地抵達受眾(zhong) 內(nei) 心。同時,積極探索中國紀錄片海外傳(chuan) 播影響力、建構科學的中國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效果評價(jia) 體(ti) 係也非常關(guan) 鍵。這將有助於(yu) 評測中國紀錄片的傳(chuan) 播實效,也能從(cong) 受眾(zhong) 角度為(wei) 中國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當前,我們(men) 應充分認識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優(you) 勢與(yu) 必要性,拓展紀錄片題材的維度與(yu) 視野,持續創新紀錄片的傳(chuan) 播方式和理念,多渠道多主體(ti) 進行紀錄片的海外傳(chuan) 播,深入考察中國紀錄片海外傳(chuan) 播影響力以及海外受眾(zhong) 的觀賞偏好,發揮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傳(chuan) 播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曆史使命。

    (文章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chuan) 播影響力及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