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讓傳統技藝真正“複活”
近日,滾滾獨龍江畔,從(cong) 事非遺就業(ye) 服務的雲(yun) 南省貢山縣獨龍族手工藝協會(hui) 會(hui) 長曾劍君,因諸多媒體(ti) 報道、轉發了他恢複獨龍族傳(chuan) 統植物染織技藝的事跡,一下子成了“名人”。
在當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遊管理部門支持下,曾劍君帶著20多位獨龍族群眾(zhong) ,以天然植物為(wei) 染料,成功恢複了紅、黃、綠等6種顏色的純天然染布法,“獨龍族傳(chuan) 統蕁麻染織技藝保護項目”取得進展。這意味著失傳(chuan) 70餘(yu) 年的獨龍族傳(chuan) 統植物染織技藝初步“複活”。
兼具綠色與(yu) 傳(chuan) 統之美
曾劍君從(cong) 小生活在雲(yun) 南貢山的獨龍江鄉(xiang) 。新中國成立前,這裏山川阻隔,冬春季大雪封山,近乎與(yu) 世隔絕。
在長期的生產(chan) 生活中,獨龍族先民利用蕁麻、苧麻、火麻等天然植物纖維材料,織染衣物和獨龍毯。“老一輩獨龍族人離不開獨龍毯,白天幹活將其披在身上遮風擋雨,晚上睡覺可蓋在身上禦寒。”曾劍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愛美的獨龍族祖先,用各種天然植物材料,把麻線染成紅色、黑色、綠色等顏色,再與(yu) 原本呈白色的麻纖維交替著編織,仿佛“把彩虹披在身上”。
新中國成立後,雲(yun) 南開通了人馬驛道,人背馬馱,各種色彩鮮豔的布匹、棉麻線進入山鄉(xiang) 。
“現成的材料便宜又省事,著色更牢靠,就很少有人再嚐試自己去染線織布了,傳(chuan) 統技藝也因此瀕臨(lin) 失傳(chuan) 。”曾劍君認為(wei) ,在現代染料行業(ye) 市場上,合成染料因其色澤鮮豔、色牢度優(you) 異和生產(chan) 高效被廣泛使用,但隨著其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men) 也開始重新審視它。
而天然染料來源很廣,包括植物、動物、礦物以及微生物,其中植物染料有著種類繁多、原料獲取便捷等諸多優(you) 勢。
在近年大力推進的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程中,曾劍君被派往大理等地學習(xi) 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和文旅融合經驗。他在雲(yun) 南大理周城受靛藍紮染啟發,想嚐試恢複老輩人講過的獨龍族植物染。
曾劍君踏遍全鄉(xiang) 6個(ge) 行政村,尋訪了八九位老人,從(cong) 他們(men) 口中得知傳(chuan) 統獨龍毯的彩線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縣裏申請非遺資金支持,將材料進行煮製、晾曬,並反複試驗,成功找到了染製紅色、黑色、藍色、綠色、黃色、茶色織物的染料。如今,這些植物染料不僅(jin) 可以作出傳(chuan) 統獨龍毯,還可以染衣料、手帕、絲(si) 巾等。
“傳(chuan) 統技藝的恢複,讓綠色之美重獲新生,也進一步增強了獨龍族群眾(zhong) 的文化自信。今後我們(men) 還應該繼續創新,把它傳(chuan) 承下去,弘揚優(you) 秀的民族文化。”貢山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和黎雲(yun) 說。
科技助力讓植物染走得更遠
天然靛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由蓼藍以及菘藍、木藍、馬藍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葉子發酵製成。在雲(yun) 南大理周城,白族人家都會(hui) 用靛藍做手工紮染。
“我們(men) 這裏孩子滿百日,大人都會(hui) 用一塊紮染布蓋著繈褓,接受親(qin) 友的祝福。”幾年前從(cong) 北京回家鄉(xiang) 創業(ye) 的大理市藍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翰敏告訴記者,人們(men) 不會(hui) 、也不用擔心紮染布料對健康不利,因為(wei) 是純天然的,是經過了上千年時間檢驗的。
“在工業(ye) 靛藍染色中,將靛藍轉化為(wei) 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強還原劑連二亞(ya) 硫酸鈉,這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雨華介紹,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近日,他們(men) 團隊研究揭示了民間傳(chuan) 統靛藍染缸裏的綠色發酵機製。
研究發現,傳(chuan) 統的靛藍染色工藝能有效地溶解靛藍,將織物先染藍再染黑。在從(cong) 藍色到黑色的染色過程中,傳(chuan) 統工藝使用的植物多達80種,分屬於(yu) 39個(ge) 科和67個(ge) 屬。科研人員還厘清了如何給傳(chuan) 統“綠色織染”提供堿性環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為(wei) 微生物生長提供底物以及提供金屬媒染劑等的方法,闡明了利用天然植物產(chan) 品代替化學添加劑的基礎原理。
“我們(men) 首次構建了傳(chuan) 統藍黑染色工藝的解釋模型,下一步將開展試驗性工作,以驗證向染缸中添加植物產(chan) 品的假設。”王雨華說,希望這可以為(wei) 環保染色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方法和理論依據。
目前,天然植物染料在應用於(yu) 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和合成纖維的染色方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通過水提取法、有機溶劑提取法等,可從(cong) 植物根、莖、葉、花和果實等部位提取天然著色劑。
“在傳(chuan) 統技藝和現代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多次染色,靛藍染等天然植物染色色牢度已達到一定水平,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好的體(ti) 驗。”張翰敏說,傳(chuan) 統植物染技藝代表了先民們(men) 的智慧與(yu) 創新,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ge) 縮影。他們(men) 目前不僅(jin) 可以染藍色,還可以染紅色、黃色等,而且每個(ge) 色都有豐(feng) 富的層次。
此外,通過不斷創新,除了常見的棉麻麵料,他們(men) 還把絲(si) 綢、毛絨、羊絨納入植物染色的範疇,用不同的技法和“麵料再造”的工藝,做出新的麵料和肌理效果。
保護傳(chuan) 統需要觀念轉變
在著名的茶鄉(xiang) 普洱,黃琳在那柯裏古鎮上開著一家植物染工作室。
從(cong) 成都來到雲(yun) 南,她利用北回歸線以南豐(feng) 富多彩的植物,揉入南北各派以及雲(yun) 南各民族的傳(chuan) 統技藝,將織物染出了千般色彩。
“從(cong) 新石器時代起,先民們(men) 就掌握了用植物汁液與(yu) 礦物原料染色的技藝。雖然難以大批量生產(chan) ,但是采用傳(chuan) 統古法進行植物染色,對人體(ti) 與(yu) 環境幾乎無害。有研究顯示,天然植物染料及其紡織品還具有抗菌等性能,這樣的技藝應該發揚光大。”黃琳說。
在記者采訪中,幾位從(cong) 業(ye) 者都表示,當下,人們(men) 都追求高效率,傳(chuan) 統技藝因其“手作”特性,難以跟上時代節奏,因此亟待保護。
為(wei) 此,黃琳、張翰敏等人走進學校、企業(ye) 、文化場所,免費開辦兒(er) 童科普知識培訓、舉(ju) 辦手工體(ti) 驗活動,讓大眾(zhong) 用手觸摸、用心感受,參與(yu) 設計文具、玩具、茶席等文創產(chan) 品,認識自然色彩之美,更好地參與(yu) 綠色循環生活。憑借不停地創新與(yu) 奮鬥,他們(men) 有了“回頭客”和線上定製用戶。
“認識傳(chuan) 統植物染、讓其回歸到應有的地位,需要政策引導和資金、技術上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人們(men) 觀念的轉變。”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高翔認為(wei) ,傳(chuan) 統植物染技藝真正的“複活”,應該是讓人們(men) 把傳(chuan) 統植物染“作品”穿在身上、用在手中。(記者 趙漢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