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世界首幅1∶250萬月球全月岩石類型分布圖
本報訊(淩宗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10月31日,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刊登了由山東(dong) 大學牽頭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該成果包括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麵岩石分類體(ti) 係,完成世界首幅1∶250萬(wan) 月球全月岩石類型分布圖。
據介紹,2012年至2022年,在“嫦娥工程”探測數據支持下,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的帶領下,山東(dong) 大學作為(wei) 牽頭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以月球樣品中的分類方法為(wei) 基礎,融合近年來月球遙感研究獲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麵岩石分類體(ti) 係,並歸納總結了不同岩石的特征及其出現的環境。同時,通過製訂月球岩石分類指標、編圖流程和方法、圖例,應用GIS平台,完成了世界首幅1∶250萬(wan) 月球全月岩石類型分布圖。
人類對於(yu) 月球表麵元素、礦物、岩石類型等物質成分的科學認識,始於(yu) 20世紀50-70年代。大量的無人月球探測和載人月球探測獲得了珍貴的曆史數據,但當時的月球圖以表達形貌特征為(wei) 主,缺少物質成分信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一輪的月球探測任務獲取了全月球表麵物質成分的探測數據。我國自2004年起啟動月球探測工程暨嫦娥工程以來,多項月球探測任務獲取的海量數據,為(wei) 編製基於(yu) 我國自主探測數據的月球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月球采樣沉寂44年後,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於(yu) 2020年年底成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推動了有關(guan) 月球表麵物質成分和岩石成因的研究。
上述論文第一作者為(wei) 山東(dong) 大學博士後陳劍,通訊作者為(wei) 山東(dong) 大學空間科學攀登團隊行星科學課題組長淩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劉建忠研究員等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