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中收獲希望——黑龍江“十九連豐”秋收掃描
新華社哈爾濱11月2日電 題:在金秋中收獲希望——黑龍江“十九連豐(feng) ”秋收掃描
新華社記者王建、黃騰、孫曉宇
金秋時節,希望的田野上傳(chuan) 來豐(feng) 收的喜訊。我國產(chan) 糧大省黑龍江秋收生產(chan) 已全麵告捷,實現“十九連豐(feng) ”。
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chan) 量1573.54億(yi) 斤,占全國的九分之一強,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商品量、調出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貢獻“龍江力量”。今年再迎豐(feng) 收,記者走進這片黑土地。
插上科技翅膀 豐(feng) 產(chan) 又豐(feng) 收
“今年種植了8000餘(yu) 畝(mu) 大豆,畝(mu) 產(chan) 達到了530多斤,創曆史新高。”黑龍江省依蘭(lan) 縣誠信玉米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韓誌民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在韓誌民看來,今年大豐(feng) 收離不開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今年采用精量播種機,出苗率在98%以上。”韓誌民說。
病蟲害、作物倒伏等是糧食豐(feng) 收的“攔路虎”。在黑龍江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科技科科長曲慧演示農(nong) 業(ye) 智慧管控平台中的“一鍵巡田”功能。輕點鼠標,無人機隨即從(cong) 機庫中起飛,前往預定地塊采集病蟲草害、倒伏影像數據,實時回傳(chuan) 到大屏幕上。
“我們(men) 從(cong) 水稻、玉米、大豆三種作物出發,開展農(nong) 業(ye) 信息化建設,精細化進行田間管理,為(wei) 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翅膀。”曲慧說。
秋收時節,幾台無人駕駛割曬機借助5G和北鬥衛星導航技術,在北大荒集團一處稻田裏作業(ye) ,自動前進、轉彎、倒車,作業(ye) 流暢高效,不僅(jin) 提高了收獲精度,還大幅減少收獲損失。
作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當前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4%,遠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闖出了一條生產(chan) 體(ti) 係、經營體(ti) 係、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發展的農(nong) 業(ye) 現代化之路。
做強“芯片” 源頭助力豐(feng) 收
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亞(ya) 琴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場主楊秀春拿起一棒玉米,棒子無禿尖、無缺粒,棒尖上擠滿金黃飽滿的玉米粒。“今年多個(ge) 地塊實現了‘噸糧田’,選擇高產(chan) 品種是關(guan) 鍵。”楊秀春說。
種子被稱為(wei) 農(nong) 業(ye) “芯片”。國無農(nong) 不穩,農(nong) 以種為(wei) 先。
在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海倫(lun) 農(nong) 業(ye) 生態實驗站,大豆育種專(zhuan) 家李豔華正在整理大豆的田間實驗數據,以篩選出高產(chan) 的大豆品種。她精心培育的“東(dong) 生”係列大豆品種,高油、高蛋白、抗倒伏。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dong) 風區建國鎮種糧大戶於(yu) 洋今年種了600多畝(mu) 水稻,喜獲豐(feng) 收。“畝(mu) 產(chan) 1300多斤,我種的品種是‘龍粳31’,這個(ge) 品種穩產(chan) 高產(chan) 、抗病抗倒伏,種好幾年了,周圍很多人都在種。”於(yu) 洋說。
如今,黑龍江省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國君研究團隊培育的以“龍粳31”為(wei) 代表的龍粳係列品種,打破了國外育種技術壟斷,已成為(wei) 黑龍江省三、四積溫帶的主導品種。
今年,我國唯一的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黑龍江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保存容量從(cong) 8萬(wan) 份提升到20萬(wan) 份,對保護我國寒地作物種質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
養(yang) 好“大熊貓” 築牢豐(feng) 收之基
“今年大豆畝(mu) 產(chan) 達到了500多斤,一個(ge) 重要原因在於(yu) 去年秋收後進行秸稈全量翻埋,保護黑土地,到了春季墒情就特別好。”黑龍江省勃利縣恒山玉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dong) 說。
黑土地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秋收後,黑龍江省高質量、高標準推進秋整地工作,通過深鬆深翻、秸稈還田等措施保護黑土地,為(wei) 下一年豐(feng) 收打下基礎。
“秸稈腐爛後土壤油光發亮,玉米秧苗變壯,更抗倒伏。”黑龍江省巴彥縣紅光鄉(xiang) 建新村建新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馮(feng) 國偉(wei) 說,合作社免耕播種已進行10年,秋收後到春播前不動土,春播時碎混、深鬆、播種一次完成,保護了黑土地,提高了糧食產(chan) 量。
雙鴨山市四方台區建立了區、鎮、村、網格、農(nong) 戶“五級”責任分工體(ti) 係,將區域內(nei) 的14萬(wan) 畝(mu) 耕地劃分成了2萬(wan) 餘(yu) 個(ge) 管護地塊,築牢黑土耕地“防護網”。
黑龍江的典型黑土耕地占全國的56%,黑土耕地保護“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在全國推廣。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數據顯示,黑龍江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是東(dong) 北黑土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的省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