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受訪者相信未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會持續向好
受訪者期待在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人居環境質量等領域加大治理力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xi) 生 張家悅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十年間,我國在大氣汙染治理、水治理等多領域取得非凡成就。未來,人們(men) 希望國家在哪些領域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期待未來在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人居環境質量等領域持續加大治理力度。94.9%的受訪者相信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會(hui) 持續向好。
受訪者期待在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人居環境質量等領域加大治理力度
就讀於(yu) 某雙一流高校研一的宋瑤,家鄉(xiang) 在山東(dong) 威海,她回憶,小時候經常坐車路過一個(ge) 化工廠,兩(liang) 個(ge) 路口開外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如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重工業(ye) 企業(ye) 的治理搬遷,讓刺激性氣味成為(wei) 了曆史。“但偶爾還是會(hui) 受到霧霾的困擾,未來希望在空氣治理上繼續保持力度”。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直博生王晗,研究方向為(wei) 內(nei) 分泌幹擾物與(yu) 發育毒性。她希望,空氣質量繼續得到提升。“另外,水安全問題也需要長期關(guan) 注。因為(wei) 各行各業(ye) 都接觸水,尤其是工業(ye) 方麵,存在排放問題。治理手段的優(you) 化,可以讓成本更低、流程更簡化”。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講師、中國係統工程學會(hui) 生態環境係統工程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房德琳表示,如今水汙染、大氣汙染的治理進入了攻堅階段。“我們(men) 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如何去深入‘最後一公裏’很關(guan) 鍵。比如城市水資源治理中,小微水體(ti) 的治理,包括源頭防控、過程控製、末端治理等方麵”。她指出,各類環境要素是相互交織、息息相關(guan) 的,提升整個(ge) 城市生態係統的韌性,實現整個(ge) 生態係統的自淨過程,提升抵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生態環境係統的保護也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例如青海地區的國家公園體(ti) 係的設立對青藏高原脆弱生態是一道重要保護網,城鎮化發展與(yu) 生態保護相協同,大大提高了青海地區的城市韌性。”
人們(men) 希望未來國家在哪些領域持續加大治理力度?61.7%的受訪者指出是空氣質量,60.9%的受訪者表示是海洋、湖泊、河流等水環境質量,59.9%的受訪者認為(wei) 是人居環境質量。其他還有:土壤環境質量(52.5%),自然資源保護與(yu) 開發(52.5%),拯救瀕臨(lin) 滅絕物種(44.3%),生態文明法治監督體(ti) 係(38.6%)。
94.9%受訪者相信未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會(hui) 持續向好
王晗對我國未來生態環境的改善與(yu) 發展信心十足,“國家現在很注重這方麵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江山代有人才出’,我相信,在不同方向的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政策的支持和媒體(ti) 宣傳(chuan) 下,我們(men) 的環境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
樸苓莙是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環境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今年夏天她在環保部某下屬單位實習(xi) ,參觀學習(xi) 了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方麵的發展與(yu) 應用。“他們(men)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對企業(ye) 每天的排汙情況進行監控。防止一些企業(ye) 為(wei) 了經濟效益,不在規定的時間段排汙。接到舉(ju) 報後,也會(hui) 不分晝夜立即去實地糾正整改,或通過遠程無人機去采證”。看到業(ye) 內(nei) 人士為(wei) 了環保治理付出的許多努力,她相信以後會(hui) 越來越好。
樸苓莙說,人們(men) 環保意識的提高讓她覺得生態環境會(hui) 得到加速改善,“比如我現在扔垃圾會(hui) 特別注意分類。以前扔過期藥品,會(hui) 直接扔到垃圾桶。但現在知道它們(men) 是不能大量扔的,最好送到統一收集處,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她表示,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感受到了環保治理上的進步。“比如校內(nei) 垃圾桶全部換成了分類垃圾桶。作為(wei) 環境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看到這些改變心裏特高興(xing) ”。
94.9%的受訪者相信未來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會(hui) 持續向好。
受訪者中,居住在一線城市的占32.3%,二線城市的占36.1%,三四線城市的占21.6%,縣城或城鎮的占6.1%,農(nong) 村的占3.8%。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