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城做“體檢”
從(cong) 2020年12月起,一個(ge) 名為(wei) “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的項目在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展開。蘇州古城54個(ge) 街坊、14.2平方公裏內(nei) 的房屋、古井、古樹、橋梁等每一個(ge) “細胞”,都將在這項工程中得到全麵、深入的“體(ti) 檢”。
“古城街坊的故事挖不完,每一個(ge) 老居民都是一本活寶典,每一處古跡都藏著鮮活的過往。人物、風俗以及重要空間要素的挖掘,是對蘇州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和拾遺。”蘇州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hui) 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說。
解剖式普查,每一處無名院落都有了“身份證”
解剖式普查把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格局演變摸得一清二楚,相當於(yu) 給每一處原本籍籍無名的古跡辦了一個(ge) “身份證”。這些物質和人文信息,將為(wei) 古城整體(ti) 保護與(yu) 更新提供科學依據。
2021年夏天,一群頭戴遮陽帽,手持攝像機、錄音筆、測量卷尺等設備的“古城細胞解剖師”,穿梭在大街小巷,逐戶上門,以拉家常的方式采集原住民口碑資料,同時采集門樓、界石、碑刻、古井等曆史要素,使采集成果更加立體(ti) 、飽滿。
姑蘇區分區域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首批選取20號、32號、15號、7號4個(ge) 街坊,以不低於(yu) 95%入戶率為(wei) 標準進行普查。“我們(men) 把古城的傳(chuan) 統民居等建築物、構築物看作是構成古城結構的‘基本細胞’,委托專(zhuan) 業(ye) 機構全麵收集民居建築信息和曆史沿革資料,形成建築名錄及基本資料。”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hui) 規則保護處工作人員戚雅亭表示。
2021年3月,“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團隊來到32號街坊。據一位80多歲的老阿姨回憶,早年間,在他們(men) 家屋子前麵有一個(ge) 老宅,大家都叫它鴛鴦禮堂。根據這個(ge) 線索,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妤姝通過查找曆史資料發現,該建築為(wei) 清末吳姓鄉(xiang) 紳的宅邸,民國時期開始流行新式婚禮,故城裏的開明士紳、教育界人士多崇尚“西洋婚禮”,32號街坊的鴛鴦禮堂正是當時舉(ju) 行新式婚禮的場所。這一發現說明,蘇州在民國時期“結婚”這一傳(chuan) 統民俗習(xi) 慣,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發生變化。
也是在32號街坊內(nei) ,團隊發現了現今蘇州儀(yi) 表元件廠廠址,在清末曾有一處名人宅邸。宅院的西北角有一處著名的小園林壺園。該園林無論從(cong) 南望北或從(cong) 北望南都是竹樹翳邃的風景構圖,劉敦楨先生稱壺園是“以水池為(wei) 主景的園林佳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物質遺產(chan) 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曆史文化還在。對於(yu) 這些已經滅失的老宅,我們(men) 也非常注重發掘,因為(wei) 他們(men) 也是一座城市不能忘卻的記憶。”張妤姝說。
至今,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已經開展了兩(liang) 輪,對9個(ge) 街坊進行了項目普查,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共篩選出傳(chuan) 統民居組群處2033處、傳(chuan) 統民居單體(ti) 4745處、推薦曆史建築100處,研究曆史院落典型案例40個(ge) ,新發現庫門、界石、古井等曆史要素939處。自2022年10月8日起,包括25號街坊在內(nei) 的18個(ge) 街坊的第三輪普查工作已經展開。
數字化測繪,三維建模精準複原建築全貌
在“解剖”街坊曆史遺存的同時,一群配備全景照相機、三維激光掃描儀(yi) 的“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師”正在對古城的文物建築開展三維測繪。戚雅婷介紹,這在全國居住類文物建築成片整體(ti) 數字化保護方麵屬於(yu) 首創。
走進嘉壽堂陸宅,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采用架站式三維激光掃描儀(yi) 采集古建築的空間結構數據。蘇州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師王斌向記者介紹,通過采用這款2毫米精度的設備對古建築室內(nei) 外進行全方位掃描,可以精細留存古建築現狀點雲(yun) 數據。
走出老宅,抬頭望去,無人機正在古建築上空盤旋。這是另一組技術人員在使用無人機采集嘉壽堂陸宅屋頂數據及周邊環境數據。王斌說,借助無人機可以快速、高效地采集記錄古建築周邊時空環境數據,生產(chan) 細膩、清晰、直觀的實景三維模型,輔助文物保護決(jue) 策。
“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工程”第一、第二批選擇了三茅觀巷沈宅、葉天士故居、陸潤庠故居、洪鈞祖宅等8處急需保護的居住類文保建築。8處文保建築共采集建築本體(ti) 精密點雲(yun) 數據278.3億(yi) 個(ge) ,形成三維全景成果數據1599站,構建文保單位室內(nei) 外全要素仿真三維模型和傾(qing) 斜三維模型各8個(ge) 。實現了古建築全方位、高精度現狀信息的留存,為(wei) 古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以及數字孿生古城的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和數字測繪工程獲得的數據麵廣量大,如何讓成果更好地得到展示與(yu) 應用?信息采集數據經過格式轉化等處理流程,接入古城保護信息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係統技術、空間數據檢索技術,實現數據集成展示與(yu) 統計分析。
記者打開手機端的沈宅三維全景模型,一張為(wei) 老宅量身定做的“檔案地圖”徐徐展開。輕觸屏幕,不同區域360°的全景影像清晰可見;選擇VR眼鏡模式,還可實現“雲(yun) 遊”老宅。
目前,三茅觀巷沈宅、葉天士故居等4處文物建築三維模型及實景圖像已實現“雲(yun) 端”展示,一鍵即可“雲(yun) 遊”老宅,同時疊加天氣模擬、測距測高等功能模塊,在全麵展示文物建築的同時,為(wei) 今後文物建築保護與(yu) 修繕、蘇式建築研究與(yu) 傳(chuan) 承提供支持。
精細化施策,永葆“蘇式生活”魅力
依托“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和“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工程”,姑蘇區量身定製街坊保護更新實施方案,選取12個(ge) 傳(chuan) 統民居項目列為(wei) 城市更新試點項目,以有機更新、整體(ti) 保護代替“老城拆改”。采用微更新的手法,一批風貌古樸、鮮活有溫度的曆史街區讓老鄉(xiang) 鄰們(men) 驚喜不已。
“在街坊保護更新的過程中,經常是‘留改拆’並舉(ju) 的模式。通過普查,把沒有身份的院子的核心價(jia) 值、要素標識出來,後續在更新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該保的要保,該更新的要在保持周邊風貌的前提下運用新材料等進行內(nei) 部更新。”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沈佶平告訴記者,這是保護街坊曆史文化、形態肌理的重要舉(ju) 措。
“另外,普查得出的曆史院落複原圖,包括有曆史信息的推薦曆史建築,在後期規劃的過程中都可以起到準確的指導作用。比如說這個(ge) 宅子是以前某個(ge) 名人居住過的,後期的活化利用也可以朝著這個(ge) 方向去走,延續曆史記憶。”戚雅婷補充道。
曹滄洲祠是蘇州市控保建築,為(wei) 吳門名醫曹滄洲的住所。走進曹滄洲祠,這是一個(ge) 一路三進的曆史院落,為(wei) 典型的蘇式園林建築。如今,第一、二進修繕完成後,活化利用為(wei) 中醫展示館對外開放。
“在32號街坊的普查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曹滄州祠的第三進民國式樣的樓廳並未被納入控保建築。”張妤姝介紹,後期保護利用更新規劃將根據“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曆史院落研究成果,把第三進建築(養(yang) 育巷87-3號)納入曹滄洲祠整體(ti) 院落一同利用,複原該曆史院落的格局。
在展開普查和測繪工程的同時,姑蘇區按照“一案一策”的原則,錢伯暄故居、蘇肇冰故居等10處名人故(舊)居修繕順利啟動;對外發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shu) 》《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藍皮書(shu) 》,形成了吳一鵬故居、許乃釗故居等一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2022年11月04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