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新居配齊 三艙合“T”逐夢太空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標誌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出了關(guan) 鍵一步。
今年7月,問天實驗艙與(yu) 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hui) 對接,中國空間站組合體(ti) 呈兩(liang) 艙“一”字構型;9月底,問天實驗艙轉位成功,空間站組合體(ti) 變為(wei) 兩(liang) 艙“L”字構型;如今,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三艙最終呈現“T”字基本構型,即以天和核心艙為(wei) 對稱,問天實驗艙與(yu) 夢天實驗艙分布於(yu) 天和核心艙節點艙的兩(liang) 個(ge) 側(ce) 向停泊口。
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次進行轉位任務。1個(ge) 多月前,我國首次利用轉位機構在軌實施大體(ti) 量艙段轉位操作,完成問天實驗艙轉位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總指揮王翔表示,轉位後的“T”字構型結構對稱,從(cong) 姿態控製、組合體(ti) 管理上都是比較穩定的構型,易於(yu) 組合體(ti) 的飛行,且由於(yu) 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氣擾動等影響較為(wei) 均衡,空間站姿態控製消耗的推進劑和其他資源較少。
“‘T’字構型留出的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為(wei) 擴展空間站提供了可能。”王翔表示,空間站的構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空間、時間兩(liang) 個(ge) 維度上動態發展。他告訴記者,除去之前的“一”字、“L”字等臨(lin) 時構型,中國空間站未來還可能在機械臂的輔助下進行擴展艙段的組裝,進而形成“十”字、“幹”字等擴展構型。
“看上去,它像變形金剛一樣不斷改換構型。然而,萬(wan) 變不離其宗,變化的過程和結果都來自設計,意味著它是在特定的眾(zhong) 多約束條件下取得的優(you) 化解。”王翔說。
他還提到,在中國空間站上,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形成“T”字的一橫,兩(liang) 對大型太陽翼置於(yu) 一橫兩(liang) 端,不管空間站以何種姿勢飛行,它們(men) 都能照上太陽,從(cong) 而高效發電;兩(liang) 個(ge) 氣閘艙也位於(yu) 兩(liang) 端,正常工作泄壓或異常隔離時,均不影響其他密封艙段構成連貫空間,從(cong) 而進一步保證了空間站運行的安全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電總體(ti) 主任設計師梁曉鋒表示,中國空間站在設計之初就運用了係統科學的思想:係統各部分分別獨立,組成係統時又相互聯係、相互作用,有機地形成一個(ge) 整體(ti) 。
他說,從(cong) 各艙段到組合體(ti) ,其構型都是係統功能驅動的結果。為(wei) 讓每個(ge) 艙段構型設計能夠滿足發射和獨立在軌飛行的要求,航天五院考慮組合體(ti) 作為(wei) 完整係統,形成有利於(yu) 在軌長期工作的構型。三艙形成“T”字構型後,以“1+1+1=1”的理念構建成為(wei) “組合體(ti) 核心”。
其中,由天和核心艙進行統一的組合體(ti) 管理,包括姿態軌道控製、載人環境、熱控、信息通信等;問天實驗艙與(yu) 天和核心艙互為(wei) 備份,可隨時接替天和核心艙對空間站組合體(ti) 進行統一管理和控製,並具備與(yu) 核心艙進行交會(hui) 對接、轉位和停泊的能力;夢天實驗艙則具備載荷自動進出艙能力,支持空間科學實驗的能力也更強。三艙協同配合、有機統一,構成完整可靠的基本構型轉入運營階段。
梁曉鋒表示,“T”字構型方案完全符合之前提出的規模適度且留有擴展空間的指導原則,它凝結了研製團隊的心血和智慧,也是空間站團隊根據航天技術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人的工匠精神。
北京時間11月3日15時12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入夢天實驗艙。按計劃,後續我國將開展空間站組合體(ti) 基本功能測試和評估;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內(nei) 先後迎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訪問,屆時,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兩(liang) 個(ge) 乘組將完成中國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