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

發布時間:2022-11-04 11:26:00來源: 寧夏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對今後一段時期的文化、文藝工作作出了綱領性指導。尤其是,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更是再次闡釋了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根本立場和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19匹身形勻稱、肌肉結實、鬃毛泛著油油亮光的駿馬,個(ge) 個(ge) 昂首揚尾,擁擠在馬場裏,奮力嘶鳴、奔騰、跳躍……自然卷曲的鬃毛來回抖動,在脖子上拍打鼓點,為(wei) 此起彼伏的鈴鐺聲伴奏,似乎要吹響即將衝(chong) 出圍欄的號角。

  隻見那氣勢襲來,如驚濤駭浪般不可擋。衝(chong) 鋒、碰撞、搏擊的酣暢雄姿,在陰沉的天空下打破了隆德縣陳靳鄉(xiang) 新和村的恬靜。

  這一次,趙世榮是絕對不會(hui) 讓馬兒(er) 們(men) 出去的。

  原因還得從(cong) 2018年的初秋說起。連著幾天的大雨下得讓人心慌,頑皮的馬兒(er) 趁趙世榮不注意跑進山裏,山路泥濘曲折,難以行走。這麽(me) 久馬兒(er) 沒回來,怕是凶多吉少了,但他還是抱著一絲(si) 希望進山尋找。下午時分,忽然有一種直覺,讓趙世榮在一處草木茂盛、易進難出的山溝處,看見幾塊被雨水浸濕的骨頭。他心頭一緊,“大小5匹馬,被成群‘土豹子’咬得血肉模糊。”那之後趙世榮心裏就多了一道坎,他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馬二代”,不讓“馬一代”的悲劇重演。

  不好養(yang) 的馬兒(er)

  “養(yang) 馬是草原子,養(yang) 騾子是料倉(cang) 子。馬喝水、吃草操心不到就肚子疼呢。脾氣上來就搶料吃,踢人,連表演也撂挑子。”一群馬,有一兩(liang) 匹性子剛烈,調皮不聽話。還有幾匹馬兒(er) 見多識廣,聽到車踩油門加油的聲音也加速,車減速馬也減速,不知是和車比賽還是和自己較勁。群馬全靠頭馬帶。一個(ge) 馬群始終保持一匹頭馬的領導權,搶奪的方式就是打架。“種馬咬山馬,一跳上去就往死咬。”說這話的時候,趙世榮正注視著吃草的馬兒(er) 們(men) 。

  “馬的性格不一樣,也有不合群的,就像人一樣,也有小團隊。”趙世榮指著對麵吃草料的馬群說,“最大的黑馬五歲,小一點的三四歲。你看那匹小黑馬,經常就是孤零零的一匹,以前還和其他馬同行,後來老有矛盾,就像人鬧別扭一樣,也倔,索性就自己玩。”環視了一圈又指著兩(liang) 匹黃色的馬說,“這兩(liang) 個(ge) 年齡相仿,幹啥都在一起。還有那4個(ge) ,是一個(ge) 小團隊,經常聚在一起,不落單。”

  撒嬌是小馬駒的特長,“看到我就過來蹭衣服,把馬屁股支過來讓撓。”等趙世榮輕輕拍幾下,小馬駒再乖乖地轉身把頭貼到他的掌心,溫馴得像是從(cong) 來沒有倔強過。其他的馬兒(er) 看到也不甘示弱,紛紛過來簇擁著趙世榮,和倔強時的表現天差地別。

  除了撒嬌,馬兒(er) 們(men) 還有一個(ge) 絕活讓趙世榮又愛又心疼——馬社火。

  馬社火是在馬背上演出的社火。一方麵,要根據劇中穿戴要求,用綾羅綢緞裝飾馬身、馬頭、馬脖子,披紅戴花裝扮馬兒(er) ;另一方麵表演者在隨機應變做不同姿態時,要雙腳踩蹬,立於(yu) 馬上,手持刀、矛、劍、戟等道具。馬兒(er) 因此成為(wei) 重要的角色之一,需承重100多斤。每到冬天,他看到演員站在馬背上表演,精瘦的馬兒(er) 邊走邊馱著人和服裝道具,愈發心疼,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養(yang) 好它們(men) 。

  養(yang) 馬的人

  那麽(me) ,趙世榮是誰?

  這事兒(er) 還得從(cong) 2013年之前說起。“隆德縣那時候過年沒什麽(me) 能玩的,就隻有馬社火了。”按照當地的傳(chuan) 統習(xi) 俗,馬社火正月初九“出窩”,農(nong) 曆正月二十三就鳴金回窩,不再表演。因為(wei) 愛看馬社火,鄉(xiang) 裏人總是數著日子盼,在農(nong) 事消閑中盼到一年一次的馬社火,但往往還沒看夠就結束了。沒看到馬社火表演的“粉絲(si) 們(men) ”隻能抱憾一年,等第二年再看。隆德縣陳靳鄉(xiang) 新和村的趙世榮就是每年在“紮高台呀耍社火,娃娃壓成一摞摞,老漢笑成背鍋鍋,小夥(huo) 鬧成一窩窩,女子心野懶做活”的順口溜中成長起來的。

  趙世榮曾在部隊裏做過文化幹事,擅長吹拉彈唱,“過去唱樣板戲、打快板、說相聲,通過黑板報給各村宣傳(chuan) 政策、發通知,選文化傳(chuan) 承點,馬社火就是當時的文化傳(chuan) 承點之一。”馬社火需要馬匹演出,都是從(cong) 養(yang) 馬的村戶家裏組織,“那時候馬都是富人養(yang) 的,所以凡是能馱(東(dong) 西)的都可以演,各村都有。”然而,隨著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變化,移民搬遷、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普及,尤其是農(nong) 村人口進城務工等因素影響,驢和騾子漸漸不見了蹤影,更沒人填草喂料,養(yang) 馬農(nong) 耕。

  演馬社火的馬匹越來越少,難以為(wei) 繼。

  “後來沒馬了,也就沒人再表演馬社火了。”從(cong) 部隊退役後,趙世榮不忍民間文化藝術瀕臨(lin) 失傳(chuan) ,想從(cong) 自己家組織馬社火。不僅(jin) 養(yang) 馬,他還潛心研究馬社火。他精通秦腔、樣板戲的戲曲編排,經常被請到各村講授排戲、組織馬社火,對馬匹養(yang) 殖、社火馬兒(er) 們(men) 的造型擺布越來越精通。

  “頭一年隻買(mai) 了幾匹馬,連杆子都沒有。第二年有馬沒馬車,有新想法也做不到。”起初,參與(yu) 者演一場給50元補貼,有的人演出結束就扔了服飾,下一場也不來了。趙世榮組織一場馬社火,沒有收益和好處。他不僅(jin) 要自己搭錢養(yang) 馬、組織表演,還要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的維修,為(wei) 此每年要付出10多萬(wan) 元。

  趙世榮埋頭隻做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作,從(cong) 村裏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成長為(wei) 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最終成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建設典型人物。

  文化傳(chuan) 承的背後是自信

  馬社火成為(wei) 新和村最核心的吸引力,為(wei) 村子帶來了不錯的年收入。每個(ge) 節日都有表演,規模有大有小,常年有學生、遊客們(men) 親(qin) 身體(ti) 驗:照著臉譜一絲(si) 不苟地化裝,穿上戲服,跨上馬背,行走在村道上。那一刻,他們(men) 仿佛穿越到古代,一個(ge) 個(ge) 成了紅臉的關(guan) 公、黑臉的張飛、花臉的曹操,還有那英姿煥發的趙子龍、巾幗不讓須眉的穆桂英,英雄遠征的豪邁感油然而生。從(cong) 白天的表演到晚上的篝火晚會(hui) ,文化自信,讓他們(men) 愛上了神奇的馬社火。

  想要將馬社火傳(chuan) 承好並發揚光大,還要走出村子,走到其他景區尋找更大的市場。

  隆德縣文旅廣電局每年通過政府購買(mai) 的形式,購買(mai) 30場次馬社火表演,應用到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今年7月9日,在紅崖老巷子景區,隆德縣文化旅遊廣電局舉(ju) 辦了“清涼隆德行·相約老巷子”非遺巡演、體(ti) 驗活動。新和村村民現場裝扮並表演馬社火,邀請遊客參與(yu) 騎馬表演、體(ti) 驗等,使遊客親(qin) 身感受高台馬社火的魅力。此時,馬社火仿佛跨越時空界限,實現今人與(yu) 古人思想最深層的對話與(yu) 交流。

  每次遊客表演馬社火,都是六盤山中的一道靚麗(li) 文化景觀:在綠水青山相交的大道上,一支古裝隊伍如行軍(jun) 般鏗鏘有力,領頭人大旗一搖,鑼鼓震天響起,議程官手揮羽毛扇,念詞擲地有聲,配合默契、整齊劃一。身披彩衣、頭裹彩巾、畫著臉譜的社火演員,正騎著頭戴紅花的馬兒(er) 向房車營地緩緩走來。遊客在參與(yu) 馬社火表演時,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文化的參與(yu) 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馬社火深度融入鄉(xiang) 村旅遊,豐(feng) 富著新和村避暑旅遊和年俗旅遊的元素,不僅(jin) 解決(jue) 了馬社火傳(chuan) 承經費不足問題,增加了村裏的經濟收入,還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導產(chan) 業(ye) 和民間文化藝術傳(chuan) 承利用的成功案例。

  知所從(cong) 來,方明所去。文化自有大美,更需自信以持之。這群馬兒(er) 於(yu) 趙世榮、趙小龍父子而言,已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承馬社火的重要角色,更是以夢為(wei) 馬的同行者。

  好馬兒(er) 敢和養(yang) 馬人頂撞,敢向平庸叫板,敢在泥潭裏雀躍,敢在逆境裏奮爭(zheng) ,敢直麵背上的重擔,敢從(cong) 零起步演好非遺,也會(hui) 在一輪新的月亮升起之時靜立仰望。

  500多年前的風早已止息,新和村仍保留著演馬社火的習(xi) 俗,愛馬的人和社火馬兒(er) 們(men) 的故事還在繼續……

  文旅融合中的馬社火

  看著父親(qin) 年齡大了,身體(ti) 和精力漸漸力不從(cong) 心,從(cong) 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庭氛圍熏陶的趙小龍接過了馬社火傳(chuan) 承的接力棒。

  2014年,新和村以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基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基地,主要的表演項目就是馬社火。趙小龍和父親(qin) 養(yang) 的16匹馬兒(er) 開始走進村裏大型活動的舞台。通過參加縣裏的社火大賽,得到縣領導的肯定,“馬社火發揚傳(chuan) 承好,就能讓遊客親(qin) 身體(ti) 驗,以此作為(wei) 一個(ge) 旅遊項目,宣傳(chuan) 推廣社火文化。”隆德縣補貼了19匹馬的購買(mai) 費,又做了七輛馬車,解決(jue) 了前期資金困難。

  隆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0萬(wan) 元專(zhuan) 項資金,通過舉(ju) 辦社火大賽、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鼓勵部分地區村民養(yang) 馬等方式,加大對馬社火等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力度。趙小龍就是培養(yang) 的傳(chuan) 承人之一。

  自從(cong) 隆德確定了自治區馬社火傳(chuan) 承基地後,文化活動從(cong) 剛開始的每年一次,增加到30次。白天有夏令營研學、景區體(ti) 驗項目,晚上有馬社火表演。有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的專(zhuan) 項資金,趙小龍入不敷出的燃眉之急得到緩解。

  有了資金和設備的加持,“人多得擠不過來,周圍攝像機都架滿了。”2021年,隆德縣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wei) 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高台馬社火)”。陳靳鄉(xiang) 新和村成為(wei) 馬社火的傳(chuan) 承基地。

  想從(cong) 隆德縣名目繁多、形式多樣的“國字號”社火中傳(chuan) 承發揚馬社火並非易事。500多年前,隆德人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將兩(liang) 種不同的民俗社火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創造出了高台馬社火。表演內(nei) 容為(wei) 古裝折子戲,扮演的皆為(wei) 戲中主要人物。如《三國演義(yi) 》中的“關(guan) 羽單刀赴會(hui) ”“桃園三結義(yi) ”等英雄故事,以及象征平安吉祥的“四大靈宮”“劉海撒金錢”等。

  身為(wei) 新和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趙小龍,把馬社火作為(wei) 新和村鄉(xiang) 村旅遊的招牌進行塑造,把馬社火當作新和村鄉(xiang) 村旅遊最大品牌進行經營。在隆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趙小龍綜合開發新和村的鄉(xiang) 村旅遊。民宿、房車營地、水上樂(le) 園、篝火大戲、夏令營基地、農(nong) 家采摘、暖鍋等旅遊項目一個(ge) 一個(ge) 做了起來,新和村鄉(xiang) 村旅遊火了起來,成為(wei) 六盤山地區有名的旅遊村。

  記者手記

  蹚出一條文旅融合之路

  本報見習(xi) 記者 楊玉瑛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社火是中國民間一項傳(chuan) 統文藝遊演活動,是古老而普遍的風俗文化樣式。社火文化伴隨中華農(nong) 耕文明的發展而產(chan) 生、發展和成熟。它流行於(yu) 中國各農(nong) 業(ye) 區域,尤盛於(yu) 黃河流域的廣闊地帶。它所包含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和獨特的審美形式,是人們(men) 研究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不容忽視的部分。

  隆德縣“國字號”社火名目繁多、形式多樣,可追溯到元明時期。隆德人對社火的喜愛從(cong) 高台馬社火的衍生就能看出來——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將兩(liang) 種不同的民俗社火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創造出另一種傳(chuan) 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

  近年來,隆德縣文旅廣電局深入推進文旅產(chan) 業(ye) 市場、資源、要素等多方麵融合,加速文化資源的旅遊化開發和文化創意的商業(ye) 轉化。依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等“國字號”名片,組織高台馬社火等非遺傳(chuan) 承人進行文創產(chan) 品展示、非遺表演,不斷提煉凸顯隆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經典元素、產(chan) 品創新、標誌性符號、民俗體(ti) 驗等,吸引遊客來隆德縣觀光體(ti) 驗,激發群眾(zhong) 保護文化遺產(chan) 自覺性。

  時至今日,文化自信讓更多的“趙小龍們(men) ”主動傳(chuan) 承,敢於(yu) 傳(chuan) 承。將神秘而複雜的符號意義(yi) ,承載於(yu) 臉譜之上,重新呼吸。做傳(chuan) 承與(yu) 發揚的接力,借助旅遊產(chan) 業(ye) 市場、資源、要素等多方麵融合發揚,深入推進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加速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文化創意的經濟效益轉化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滋養(yang) 。讓原本隻在過年才表演的馬社火,成為(wei) 當地的藝術大觀。

  人們(men) 看到,社火文化因深度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蹚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長效之路。(楊玉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