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杖朝之年 馮驥才大樹新枝更發華滋

發布時間:2022-11-08 10:3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天津11月7日電 題:杖朝之年 馮(feng) 驥才大樹新枝更發華滋

  作者 孫玲玲

  近日,《馮(feng) 驥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庫》和《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兩(liang) 本新書(shu) 正式發布,讓杖朝之年的著名作家馮(feng) 驥才感到一種收獲的充實。

  “這部書(shu) 留下的不是我個(ge) 人,而是這一代人的足跡,我們(men) 的思考、我們(men) 的先覺、我們(men) 的困難、我們(men) 的追求、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在剛剛閉幕的“八十個(ge) 春天——馮(feng) 驥才與(yu) 天津”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馮(feng) 驥才說,他把自己20多年最好的光陰都放在了《馮(feng) 驥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庫》這本書(shu) 中。

  《馮(feng) 驥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庫》收入了馮(feng) 驥才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搶救和保護的浩繁文字,十卷逾260萬(wan) 字,完整記錄了馮(feng) 驥才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先覺者和先行者豐(feng) 富又艱辛的精神曆程。正如他曾經所說“投身民間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我覺得我是被時代逼迫的,當然也是由衷的。我認為(wei) 這是命運。到2000年的時候,我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已經融為(wei) 一體(ti) 。”

  馮(feng) 驥才對於(yu) 民間文化的重視與(yu) 保護始於(yu) 天津,天津作為(wei) 馮(feng) 驥才的故鄉(xiang) ,是其出生、成長、求學、戀愛、走上新時期文壇,以及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的福地。

  “生我養(yang) 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馮(feng) 驥才說,他從(cong) 出生到現在,80年來基本上全在天津,所有為(wei) 天津寫(xie) 的文、做的事,都出於(yu) 對這座生養(yang) 他的城市的熱愛。天津可以說是其一切思想與(yu) 行動的發源地和集結地。馮(feng) 驥才也由此對天津的鄉(xiang) 土意識和市井奇人有著獨特的藝術感受和文學體(ti) 驗。

  馮(feng) 驥才用多部文學作品傾(qing) 心雕刻這座城市的時光與(yu) 記憶。傳(chuan) 奇色彩濃鬱、充滿生活氣息的《俗世奇人》是馮(feng) 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國內(nei) 外公認的小小說經典,書(shu) 寫(xie) 了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地域風貌、風土人情、生活風尚。馮(feng) 驥才八秩壽誕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馮(feng) 驥才30年來創作《俗世奇人》過程中保留的珍貴草稿、畫稿,精心編校成《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呈現馮(feng) 驥才創作妙思和瞬間靈感,從(cong) 另一個(ge) 視角訴說馮(feng) 驥才對天津這座城市的深情。

  就像華洋雜處的舊時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馮(feng) 驥才其實也有兩(liang) 套筆墨。他說,寫(xie) 老城生活的這套筆墨已形成獨特的審美和語感,“但我的文學還欠著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經曆的時代相關(guan) 的生活。我要把我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人生命運、對世界的看法、獨特的感受和審美,用另一套筆墨寫(xie) 出來”。

  步入“80後”的馮(feng) 驥才,仍筆耕不輟,將他對天津的深情融進字裏行間。“我希望再多一點時間,因為(wei) 我想幹的事太多了。”馮(feng) 驥才坦言,他沒有80歲的年齡感,但有時間的緊迫感,80歲以後的時間,他一方麵要用於(yu) 非遺學的學理研究和學科建設,另一方麵要留給文學,因為(wei) 文學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著名作家王蒙感歎自己這位老弟“創作像春花一樣不斷地開放,繪畫像春天的風景一樣不斷地展現”。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歡迎他加入“80後”的隊伍,還要拿著作品跟他比一比100歲的時候為(wei) 中華民族作了多少貢獻。

  “眷戀的根係擁抱九州鄉(xiang) 野,牽掛,牽掛,牽掛那方故裏的幢幢……”在溫暖深情的天津大學給馮(feng) 驥才八秩壽禮的原創歌曲《大樹無言》中,在北洋合唱團學子們(men) 深情的歌聲裏,馮(feng) 驥才和老朋友們(men) 一起回眸他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80個(ge) 春天”,朋友們(men) 也希望他在未來的歲月中,猶如一棵不落葉的常青樹,奉獻出更多作品,締造人生更多的“春天”。(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