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地大為國找礦七十年 喚醒沉睡的高山 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

發布時間:2022-11-08 10: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ye) ,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是動地,你們(men) 就是動地的勇士。”70年時光荏苒,殷鴻福院士至今清晰地記得,在母校北京地質學院1952年首屆開學典禮上聆聽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致辭時的怦然心動。

  那年秋天,上海考生殷鴻福在班上同學異樣的眼神中,把艱苦專(zhuan) 業(ye) 和個(ge) 人興(xing) 趣做了結合——選中地質礦產(chan) 與(yu) 勘探專(zhuan) 業(ye) ,最終以超過當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的成績進入了彼時剛剛籌建的北京地質學院。

  70年來,他一頭紮進地質世界裏,把地質曆史上最重要的3個(ge) “金釘子”之一的全球二疊-三疊係界線的全球層型留在了中國,成為(wei) 中科院院士,還當過中國地質大學校長。

  11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迎來70華誕。這所有著“地質教育搖籃”美譽的高校發展史,正是一部為(wei) 國找礦、為(wei) 黨(dang) 育人的奮鬥史。而殷鴻福的成長故事恰是這所為(wei) 國找礦70年的大學奮鬥曆程最好的縮影。

  1952年,國家進行院係大調整,中國地質大學應運而生,這是一所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地質係(科)合並而成的知名大學,建起了新中國最早的高等地質教育體(ti) 係。

  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xing) ,礦產(chan) 資源事關(guan) 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wan) 馬不能前行”。

  以石油為(wei) 例,還籠罩在西方學者“中國貧油論”陰雲(yun) 中的中國大地甚至有“一滴血也未必能換來一滴油”的說法。

  情勢的急迫從(cong) 一個(ge) 經典電影鏡頭中可見一斑:20世紀50年代,王進喜作為(wei) 工業(ye) 戰線代表到北京參加“群英會(hui) ”,看到長安街上的公共汽車都因為(wei) 缺油背上了煤氣包,這個(ge) 後來以“鐵人”聞名的漢子,蹲在路邊直掉淚。

  “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men) 獻出無盡的寶藏。”國家向年輕的學子們(men) 發出號召。包括少年殷鴻福在內(nei) ,眾(zhong) 多青年學子正是聽到廣播裏這句充滿豪邁詩意的召喚匯聚到了當時的北京地質學院。

  這裏大師雲(yun) 集,第一個(ge) 煤田地質及勘探專(zhuan) 業(ye) 在這裏建立,第一批放射性礦產(chan) 地質找礦專(zhuan) 家和核工業(ye) 人才從(cong) 這裏走出……地大的師生躬身山原曠野,奮戰地質工作一線,被譽為(wei) “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zhen) 察兵、先鋒隊”。

  時代的呼聲,青春的回響。據統計,僅(jin) 1952至1966年的14年間,學校就有數以萬(wan) 計的本科生、研究生懷揣著“火一般的熱情”投身邊疆基層。一個(ge) 又一個(ge) 大油田的發現讓新中國起飛了,內(nei) 蒙古超大型鈾礦的發現一舉(ju) 摘掉中國貧鈾的帽子。

  70年為(wei) 國找礦,地大人把論文寫(xie) 在了祖國大地上。

  60歲的鄭有業(ye) 教授20多年前就到西藏掛職,他牽頭的青藏高原成礦規律與(yu) 固體(ti) 礦產(chan) 勘查評價(jia) 研究團隊,多年戰鬥在雪域高原,先後發現與(yu) 評價(jia) 了我國規模最大的銅礦驅龍以及朱諾等超大型礦床5處,潛在經濟價(jia) 值達1萬(wan) 億(yi) 元以上,改變了我國銅、銻、金紅石等資源分布格局,“提升了我國戰略性礦產(chan) 的保障”。

  70年為(wei) 國找礦,地大人上天下海,目光越看越遠,越看越深。

  2004年,首屆畢業(ye) 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開啟了中國人的飛天夢;2014年至今,地球科學學院肖龍教授團隊在荒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進行火星類比研究,累計行程4萬(wan) 公裏,隻為(wei) 打開一扇人類在地球上認識火星的窗口。

  烏(wu) 效鳴、胡鬱樂(le) 等教授參與(yu) 見證全球首個(ge) 鑽穿白堊係的科學鑽井順利完工,該鑽井被譽為(wei) “伸向地球內(nei) 部的望遠鏡”;助力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的成功,改寫(xie) 了整個(ge) 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70年為(wei) 國找礦,地大人也讓自己成為(wei) 一座寶藏。

  建校以來,這裏培養(yang) 了30萬(wan) 餘(yu) 名畢業(ye) 生,一批批熱血青年和專(zhuan) 業(ye) 人才把“為(wei) 祖國尋找寶藏”作為(wei) 人生的理想;個(ge) 人成長融入國家命運方有大成,40餘(yu) 名兩(liang) 院院士從(cong) 這裏走出,抒寫(xie) 了“每千名地學畢業(ye) 生裏就有一位院士”的傳(chuan) 奇佳話。

  無論時代如何變幻,“地質報國”精神已經融入這所大學的血液。

  “我們(men) 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men) 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men) 滿懷無限的希望,為(wei) 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前不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和一群00後大學生在操場上席地而坐,一同唱起那首傳(chuan) 唱70年、永遠激蕩人心的校歌《勘探隊員之歌》。

  王焰新院士介紹,父輩唱著這首歌,沒路自己開路,沒水自己打井,在深山老林之中找出了祖國最需要的地下寶藏。即便是如今,地質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第一課上的依然是野外生存——如何在荒山野嶺生火、找吃的,這首歌被帶到山巒、曠野、沙漠、深海,永遠是“地大人的精神標識”。

  今天,在武漢南望山殷鴻福院士的家裏,一張1953年5月26日《中國青年報》影印件清晰地記錄著當時大一學生殷鴻福發表的題為(wei) 《正確選擇誌願,使我學習(xi) 得好》的文章,“我以自己終身做一個(ge) 地質工作者給祖國服務,感到幸福和自豪”。

  一諾千金七十載。

  這背後,一代又一代“動地勇士”的青春接力,共同匯聚成這所共和國地質大學的70年記憶。

  本報武漢11月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通訊員 陳華文 高恬澤惠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