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題材創作的藝術突破
作者:李京盛
電視劇《麓山之歌》把觀眾(zhong) 帶入一個(ge) 相對陌生的領域——裝備製造業(ye) 。該劇講述了大型國企上市公司麓山重工在智造轉型的大潮下,直麵困境、堅守主業(ye) ,勇於(yu) 與(yu) 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爭(zheng) 峰”,在創新智造領域奮勇爭(zheng) 先、脫胎換骨的故事,塑造了一批具有精神力量與(yu) 情感厚度的人物形象。這批對國家民族未來發展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工業(ye) 戰線勞動者,值得創作者用文藝的方式歌以詠之。
故事從(cong) 2006年機械製造行業(ye) 麵臨(lin) 困境講起。當時,有兩(liang) 條路擺在麵前:一條是以“重工換金融”,轉型發展、避實就虛,這樣可以較為(wei) 迅速擺脫困境;另一條是通過研發“麓山1號”發動攻堅戰,走自主研發之路,以求徹底擺脫困境。
表麵是發展思路之爭(zheng) ,實際上是一場命運抉擇。這既是當時的現實寫(xie) 照,也是巨大的戲劇矛盾。該劇由此交織出利益衝(chong) 突、性格衝(chong) 突、觀念衝(chong) 突、情感衝(chong) 突……在進退取舍、存亡成敗、悲喜交加的劇情進展中,人物、情節、故事,都被置於(yu) 矛盾和懸念之中。
在這一命運的“懸崖”之上,劇中人物依次登場。為(wei) 解決(jue) 資金問題,董事長方銳舟決(jue) 定推行“重工換金融”方案,可能會(hui) 解決(jue) 眼前的困難,卻要丟(diu) 失主業(ye) ,導致一些工人下崗;工程師衛丞因“重工換金融”計劃,科研經費將要停發,多年的研究成果可能會(hui) 功虧(kui) 一簣;海彼歐集團的邁克斯要高價(jia) 購買(mai) 衛丞的專(zhuan) 利,被缺錢的衛丞拒絕;副省長邱沐陽調研麓山重工後,危機之中出現了轉機……
一係列的戲劇矛盾衝(chong) 突中,《麓山之歌》蘊含著金屬般的硬度,攜帶著機器的轟響,迸發著焊槍的火花,流淌著科研的心血,變換著車間、廠房、會(hui) 議室、實驗室等不同場景,牽出不同家庭之間的人物關(guan) 係、情感關(guan) 係和命運走向。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劇中人,走進觀眾(zhong) 視野:省領導、企業(ye) 決(jue) 策者、科研人員、工匠勞模,等等,都在這一場硬仗中,顯現出各自的眼界、性格以及行為(wei) 方式、情感方式,從(cong) 而完成了對劇中人物的塑造和對工業(ye) 戰線新人的禮讚。大國重工的責任和擔當,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勇氣和魅力,在人生選擇上的眼界和胸懷,都折射出時代精神的光輝。
在這部以題材硬度和精神重量見長的電視劇中,依然不乏文藝作品應有的柔性與(yu) 感動。“硬核故事”中,浸入人物情感的深度與(yu) 濃度。從(cong) 《麓山之歌》塑造的新時代工業(ye) 人身上,觀眾(zhong) 首先看到他們(men) 愛國、愛廠、愛家、愛事業(ye) 的忠誠和熱情,以及對愛情親(qin) 情的付出與(yu) 堅守。衛丞、金燕子、宋春霞、方霏、董孟實、馬大慶、馬炎等人之間的情感關(guan) 係,是這部工業(ye) 題材劇豐(feng) 富的情感線,凸顯了作品要揭示的人性內(nei) 涵。
劇作以大量特寫(xie) 鏡頭展現了現代工業(ye) 的技術之美、工廠之美、機械之美、智造之美。在一定意義(yi) 上,這部劇提升了工業(ye) 題材審美表達水平,也折射出時代發展和科學技術新氣象給藝術創作帶來的新魅力。
(作者為(wei)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