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曆史性成就,濕地麵積達到5635萬(wan) 公頃,構建了保護製度體(ti) 係,出台了《濕地保護法》
11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ju) 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開幕式並發表致辭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曆史性成就,濕地麵積達到5635萬(wan) 公頃,構建了保護製度體(ti) 係,出台了《濕地保護法》。”“中國將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濕地是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係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濕地具備強大的蓄水、淨化水質等功能,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濕地是水生動物、兩(liang) 棲動物、鳥類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濕地擁有強大的碳匯能力,是氣候變化的“緩衝(chong) 器”。泥炭沼澤占地球陸地地表麵積的3%,但其碳儲(chu) 量可達全世界森林的兩(liang) 倍,是所有生態係統中最大的長期碳存儲(chu) 地。有健康的濕地,才有健康的生態環境。
我國濕地分布廣、麵積大、類型多樣,從(cong) 溫帶到熱帶、從(cong) 沿海到內(nei) 陸、從(cong) 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新時代十年,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複工作,把濕地保護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作出一係列強化保護修複、加強製度建設的決(jue) 策部署。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國不斷加大立法保護、科研監測等力度,把重要濕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新增和修複濕地80多萬(wan) 公頃。
目前,我國已建立三江源等國家公園5處,指定國際重要濕地64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設立國家濕地公園901處,已初步建立起以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濕地保護體(ti) 係,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生產(chan) 、生活、文化等多種需求,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和利用作出重要貢獻。正在舉(ju) 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上,濕地保護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備受矚目。
今年6月,《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專(zhuan) 門針對濕地保護進行立法,確立了“保護優(you) 先、嚴(yan) 格管理、係統治理、科學修複、合理利用”的原則,著力破解濕地保護與(yu) 利用的矛盾和問題,為(wei) 係統推進濕地保護修複,更好地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這受到了《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與(yu) 會(hui) 各方的高度肯定。
保護好“地球之腎”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構建製度體(ti) 係、堅持係統觀念、推進齊抓共管,是中國濕地保護的重要經驗:完善以《濕地保護法》為(wei) 核心的法律法規製度體(ti) 係,為(wei) 濕地保護“保駕護航”;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著眼,科學實施濕地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在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等產(chan) 業(ye) ,推進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世界濕地日、濕地保護宣傳(chuan) 周等方式,增強社會(hui) 各界濕地保護意識,促進全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濕地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定將在綠水青山中實現永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