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漁到護鳥——湖畔老漢“改行”記
新華社石家莊11月13日電(記者馮(feng) 維健)初冬的河北衡水湖,長湖碧波。湖邊停靠的捕魚木船早已不見蹤影。附近的王家宜子村裏,村民李國忠指著院子一角上鎖的鐵門說:“捕魚的家當全都鎖在裏麵。”
今年54歲的李國忠自幼生活在衡水湖畔。曾經的他和其他漁民一樣,認為(wei) 靠水吃水,捕魚就是一輩子的營生。隨著漁民隊伍擴大,電擊、撒網、下地籠……各種招式一擁而上,高峰時湖畔停泊的漁船超過百艘。
漸漸地,李國忠發現魚越來越難捕。衡水湖的水渾了,魚少了,蘆葦蕩成了“臭水塘”,難覓候鳥蹤跡。
2003年,衡水湖被確定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地秉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搬遷沿湖企業(ye) 、封堵入湖排汙口、清理圍堤養(yang) 殖……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衡水湖生態逐漸向好。
景色越來越美,衡水湖成了市民遊玩的好去處。湖邊的村民紛紛搞起旅遊,漁船變成了觀光船,李國忠也加入其中。
遊客的增加讓衡水湖的生態再度承受壓力。“當時我就在想,剛剛恢複‘容顏’的衡水湖,難道要重蹈覆轍嗎?”李國忠說,政府及時進行旅遊秩序整頓,叫停了違規遊船和餐飲,讓他感受到保護衡水湖的決(jue) 心。
2017年,當地麵向濱湖村鎮招募巡湖員,主要工作是對鳥類進行監測保護,監督破壞環境、偷捕盜獵等行為(wei) 。“我當時毫不猶豫報了名。”李國忠說,“有時我感覺衡水湖就像我的母親(qin) ,她‘哺育’我成長;有時我又覺得衡水湖像我的女兒(er) ,需要我去嗬護。”
七公裏長的隔堤路穿湖而過。為(wei) 了方便觀察湖麵情況,李國忠駕駛小車每天在這條路上轉兩(liang) 個(ge) 來回,發現問題及時報告。結束堤岸巡湖,李國忠還要駕船清理漂浮物、剪除雜網。
衡水湖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目前,在衡水湖監測到的鳥類達332種。“再過一段時間,湖麵上凍,我們(men) 就要對湖麵分區域破冰、投食,為(wei) 候鳥遷徙提供後勤保障。”李國忠說。
從(cong) 漁民到巡湖員,角色的變化讓李國忠對衡水湖生態保護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閑暇時,他會(hui) 把心裏的感觸寫(xie) 成日誌。
在李國忠的一篇日誌裏,記者見到了這樣一段話:“今天,我看到成千上萬(wan) 隻候鳥在湖麵上空自由翱翔,我感覺自己做的事是多麽(me) 幸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