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無數“羅陽式”新時代好青年
10年前,《中國青年報》在頭版向讀者講述了以身殉職的殲-15艦載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的故事。這是關(guan) 於(yu) 羅陽的最早報道之一,許多人至今還能記得那些感人的細節:羅陽用生命擎起了艦載機的起飛,他不幸逝世後,全公司幾乎找不到這位總指揮的采訪影像,最後,隻得從(cong) 一張工作合照中截圖製作遺照。
為(wei) 人低調至此的羅陽,做起事來卻相當“高調”——他帶領團隊研製的殲-15上艦兩(liang) 個(ge) 月就起飛了,西方艦載機從(cong) 上艦到起飛需要5-8年。奇跡背後的“忠誠、堅守、熱愛、奉獻”的羅陽精神,也成為(wei) 一種傳(chuan) 承,感召著“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men) ,激勵著無數青年在科研攻關(guan) 的道路上,敢挑重擔,奮勇爭(zheng) 先。
“你們(men) 以羅陽同誌為(wei) 榜樣,紮根航空裝備研製一線,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攜手拚搏奉獻,這種團結奮鬥的精神非常可貴。”“希望你們(men) 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在促進航空工業(ye) 高質量發展上積極作為(wei) 。”1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給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men) 回信,勉勵他們(men) 學習(xi) 貫徹好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建設航空強國積極貢獻力量。
一個(ge) 個(ge) 攻堅奇跡背後,是直麵急難險重任務的無畏決(jue) 心,也是向著科技高峰奮勇攀登的拚搏精神。遇到難題“繞著走”從(cong) 不是羅陽的風格,“必須想辦法”是他生前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正是這種攻堅克難精神,最終讓中國人的航空母艦擁有了收放自如的“翅膀”,讓一個(ge) 個(ge) 突破曆史的新機型被研製出來,也推動著中國航空科技不斷創新突破。在羅陽及“羅陽青年突擊隊”的故事裏,也許沒有華麗(li) 的辭藻,沒有高調的自我標榜,可是,在那些紮根研製一線的拚搏事跡中,在那些一次次實現新突破的閃耀成就裏,卻不難看清矢誌不渝的奮進姿態,看到他們(men) 誓以航空報國的豪情壯誌。
突擊隊隊員們(men) 奮勇拚搏的10年,也是中國航空事業(ye) 永攀科技高峰、取得矚目成就的10年:中國航空工業(ye) 自主研製的新一代航空武器裝備交裝越來越多,飛得越來越遠,表現越來越好。殲-20批量列裝,運-20遠航海外,直-20旋舞高原,殲-15戍衛海天……一個(ge) 個(ge) 國之重器驚豔亮相,展現著航空領域的“中國力量”。
任何的使命擔當,最終都會(hui) 化作恪盡職守、踏實行動。中國建設航空強國的實踐,離不開更多青年“羅陽”們(men) 的迎難而上、奮勇爭(zheng) 先。它可能是5年、10年坐科研冷板凳的寂寞孤獨,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科研的失敗,可能是無數日夜毫不懈怠的重複,可能是默默無聞站在榮譽之外的奉獻……所有這些背後,是對航空報國精神的繼承,是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的百折不撓,是促進航空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為(wei) 。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有了一代代在傳(chuan) 承中奮鬥的青年,才會(hui) 有國家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才會(hui) 有強大的的現代化國家,才會(hui) 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夢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