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自然地理生態影響下的唐代絲綢之路詩歌創作

發布時間:2022-11-15 10:42:00來源: 光明日報

  唐詩中有大量與(yu) 絲(si) 綢之路緊密相關(guan) 的作品。絲(si) 綢之路首先是一條實際存在的地理之路,地理生態是絲(si) 路詩得以存在的現實基礎和最具象的影響要素。唐代絲(si) 綢之路橫向跨度極大,其所經地區的氣候、植被、地貌等自然環境與(yu) 中原相比千差萬(wan) 別。這種情況下,曾親(qin) 身在絲(si) 路沿線地區生活過的詩人們(men) 自然會(hui) 受到地理生態的顯著影響,並在詩歌中有所體(ti) 現。

  自然氣候的文學隱喻

  絲(si) 路詩對氣候的描寫(xie) ,主要從(cong) 氣溫和降水兩(liang) 方麵展開,並含有一定的隱喻色彩。就氣溫來看,唐代絲(si) 綢之路的主體(ti) 位於(yu) 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屬於(yu) 溫帶沙漠氣候。冬季苦寒,夏季酷熱,這是詩人們(men) 進入絲(si) 路後最直觀的感受。因此,在唐代絲(si) 路詩中,對“寒”與(yu) “熱”的描寫(xie) 就很常見。

  嚴(yan) 寒是絲(si) 路地區最典型的氣候特征。因此,絲(si) 路詩中有大量對寒冷的描寫(xie) ,尤其是對寒風的描寫(xie) 。絲(si) 綢之路位於(yu) 我國西北,冬季常年受西伯利亞(ya) 寒流的影響,風是極為(wei) 凜冽的寒風。出生於(yu) 南陽盆地的岑參對這種中原少見的寒風印象深刻,並創作有不少與(yu) 之相關(guan) 的詩歌,如《趙將軍(jun) 歌》:

  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jun) 縱博場場勝,賭得單於(yu) 貂鼠袍。

  中原九月正值金秋,而在此地風為(wei) 刻骨寒風,使生長於(yu) 此的烈馬都被冷到“縮寒毛”,詩歌最後一句雖未明寫(xie) 寒,但通過“貂袍”這一意象也不難聯想到詩人所處環境的寒冷。

  除嚴(yan) 寒外,酷熱也是絲(si) 路地區常見的氣候特征。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多戈壁沙漠,少植被河湖,因此,這些地區夏季炎熱的白晝給詩人們(men) 帶來了巨大的折磨。如岑參的《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一詩就是因此而作:

  奉使按胡俗,平明發輪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唐貞觀十四年,平高昌,始置西州,亦曰交河郡。”交河郡是唐滅高昌後所設,而唐滅高昌的直接原因就在於(yu) 高昌阻斷了絲(si) 路貿易,可見交河郡與(yu) 絲(si) 綢之路的緊密關(guan) 係。此詩所獻對象封常清不僅(jin) 是岑參的上級,也是第一次出塞時就結識的摯友。這種情況下,這首詩所蘊含的感情真摯,對酷熱氣候的描寫(xie) 也很符合實際。

  其次,除了氣溫以外,降水也是絲(si) 路詩中時常描寫(xie) 的氣候對象。與(yu) 中原地區相比,絲(si) 路沿線地區大多降水較少,且常以暴雪的形式出現,這無疑是詩人們(men) 之前很少見過的,試看《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天山雪雲(yun) 常不開,千峰萬(wan) 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複逐胡風過鐵關(guan)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台路上馬蹄滑。晻靄寒氛萬(wan) 裏凝,闌幹陰崖千丈冰。將軍(jun) 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鬆樹枝。

  此詩以雪為(wei) 主要描寫(xie) 對象,全詩對西域天山地區的雪描寫(xie) 非常細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歌最後四句。中國古代詩歌中,以柳送別已成慣例,但先以雪為(wei) 背景進行烘托渲染,接著以鬆樹為(wei) 送別意象的詩歌則並不常見。可見岑參的這首詩,正是詩歌傳(chuan) 統送別主旨與(yu) 絲(si) 路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典型。

  氣候在絲(si) 路詩中有時也會(hui) 帶有一定的隱喻色彩。中國古代詩歌創作往往采用比興(xing) 手法,詩人非常注重借景抒情,而絲(si) 路自然氣候所形成的獨特景象正為(wei) 此提供了契機。試看王貞白的《古悔從(cong) 軍(jun) 行》:

  憶昔仗孤劍,十年從(cong) 武威。論兵親(qin) 玉帳,逐虜過金微。隴水秋先凍,關(guan) 雲(yun) 寒不飛。辛勤功業(ye) 在,麟閣誌猶違。

  該詩頸聯通過隴水在秋天就已經結冰,以及邊關(guan) 之雲(yun) 仿佛因為(wei) 寒冷而靜止不動的奇特景象,將隴山地區秋季寒冷的氣候特點生動寫(xie) 出,並隱喻了作者內(nei) 心的不平之氣。果然在尾聯中,詩人道出了“寒”的隱喻——“辛勤功業(ye) 在,麟閣誌猶違”正是因為(wei) 詩人為(wei) 國辛勤效力一生但卻無法得到本應屬於(yu) 自己的功勳和榮譽,才會(hui) 讓作者覺得加倍心寒。

  自然植被的差異書(shu) 寫(xie)

  絲(si) 路沿線各區域的植被麵貌由東(dong) 向西存在著巨大差異,而唐代詩人在絲(si) 綢之路的活動軌跡多為(wei) 東(dong) 西向。因此,其對沿線植被狀況的書(shu) 寫(xie) 自然也隨著足跡的變化而產(chan) 生明顯的差異化特征。關(guan) 中平原地區降水豐(feng) 富,在唐代有渭、涇、灃等十餘(yu) 條河流經過,沿途植被也比較茂盛。在這種自然風光下,詩歌中的景色大多生意盎然,詩人的心情也往往愉悅平和,如譚用之的《渭城春晚》:

  秦樹朦朧春色微,香風煙暖樹依依。邊城夜靜月初上,芳草路長人未歸。折柳且堪吟晚檻,弄花何處醉殘暉。釣鄉(xiang) 千裏斷消息,滿目碧雲(yun) 空自飛。

  在該詩中,渭城附近秦樹茂盛,楊柳依依,雖然被稱為(wei) 邊城,但卻毫無荒涼蕭瑟之態,而是充滿了盎然綠意,這正是得益於(yu) 關(guan) 中平原豐(feng) 富的植被環境。與(yu) 此同時,詩歌通過描寫(xie) 靜月初上,秦樹朦朧的自然景觀,營造出了一種安靜迷離又感傷(shang) 的意境,表達的是詩人對送別友人的強烈不舍。

  當詩人到達隴西高原後,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yu) 隴山阻擋了水汽西進,導致隴西高原的降水遠少於(yu) 關(guan) 中平原。加之該地地勢較高,氣溫較低,此處植被有所減少,草地和灌木占比也明顯提升,但總體(ti) 而言還是不乏生機。對此,絲(si) 路詩中也有相關(guan) 描寫(xie) ,如杜甫作於(yu) 絲(si) 路重鎮秦州的《秦州雜詩·其九》:

  今日明人眼,臨(lin) 池好驛亭。叢(cong) 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翻過烏(wu) 鞘嶺後,詩人由隴西高原下至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相較隴西高原,大部分地區降水更少,河流也更稀缺,且絕大多數河流是以祁連山冰雪融化為(wei) 主要水源的內(nei) 流河。在這種情況下,此地的植被更為(wei) 稀少,主要由超旱生灌木等荒漠植被組成,這是生長於(yu) 中原的詩人們(men) 很少見過的景象,白草成為(wei) 了他們(men) 常見吟詠的意象。如王維《出塞》: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

  岑參同樣好寫(xie) 白草,如《贈酒泉韓太守》:

  酒泉西望玉關(guan) 道,千山萬(wan) 磧皆白草。辭君走馬歸長安,憶君倏忽令人老。

  在這些詩歌中,白草常與(yu) “野火”“沙磧”等意象連用,形成了一組象征著邊地荒涼的意象群;而與(yu) 之對應的則是“長安”等象征著內(nei) 地繁華安定的意象,在二者鮮明的對比中,作者建功立業(ye) 的豪情或思鄉(xiang) 懷友的苦悶都得到了充分抒發。

  河西走廊的終端為(wei) 玉門關(guan) ,過玉門關(guan) 之後,詩人就到達了西域地區。有關(guan) 西域的定義(yi) ,《漢書(shu) .西域傳(chuan) 》記載:“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dong) 西六千餘(yu) 裏,南北千餘(yu) 裏。東(dong) 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guan) ,西則限以蔥嶺。”詩人經過玉門關(guan) 後,首先要麵對的就是莫賀延磧。與(yu) 雖然已經非常荒涼但尚偶有植被的河西走廊荒漠相比,此地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地麵幾乎寸草不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huan) 》稱其“長八百裏,古曰沙河,目無飛鳥,下無走獸(shou) ,複無水草”詩人們(men) 到了這裏,種種感情幾乎都消散無蹤,隻剩下恐懼感和強烈的求生欲:

  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悔向萬(wan) 裏來,功名是何物。

  此詩作於(yu) 岑參首次出塞時,初見莫賀延磧,岑參難以用文學語言來詳細描述它的麵貌,“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一句生動反映出了作者的手足無措。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畢生以追求功名為(wei) 任的岑參竟然發出了“悔向萬(wan) 裏來,功名是何物”的感慨。

  自然地貌的情感蘊藉

  除了氣候和植被以外,地貌也是影響絲(si) 路詩創作的常見地理生態要素。穿越莫賀延磧後,詩人就抵達了唐朝在西域的門戶伊吾,經伊吾向西,過羅護守捉、赤亭守捉就可到達絲(si) 綢之路西域段的第一座重鎮西州。至此,詩人正式踏上了絲(si) 路西域段的驛道。西域地區有著雪山、熱海等中原少見的地貌,這勢必會(hui) 引起詩人的關(guan) 注,並被賦予獨特的情感體(ti) 驗。

  天山是所有唐代絲(si) 路詩歌中最常出現的自然地貌景觀,這與(yu) 絲(si) 路西域段的交通情況有關(guan) 。唐代絲(si) 綢之路西域段按方位劃分,可以分為(wei) 南道、中道和北道,其中南道和中道由於(yu) 毗鄰塔裏木沙漠很難通行,因此北道就成為(wei) 了主幹道。北道沿線所經城市有西州、輪台、碎葉等,幾乎完全緊貼天山北麓。這導致在北道行進的詩人們(men) 幾乎時刻都能看到天山,天山也就成為(wei) 了這些詩人筆下西域的象征。不僅(jin) 親(qin) 曆西域的詩人們(men) 多有描寫(xie) 天山的作品,就連很多沒有見過天山的詩人也寫(xie) 下了不少與(yu) 天山相關(guan) 的詩歌:

  天山傳(chuan) 羽檄,漢地急征兵。(楊師道·《隴頭水》)

  青海無傳(chuan) 箭,天山早掛弓。(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楊詩作於(yu) 初唐,杜詩作於(yu) 盛唐,且兩(liang) 人均沒有見過天山,但在詩歌中卻不約而同地將天山作為(wei) 西域的象征,成為(wei) 了與(yu) “漢地”“漢宮”對照的標誌,天山這一自然景觀在唐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而在這些詩歌中,天山意象所表達的感情也有明顯的共性,即詩人對建功立業(ye) 的向往。

  除天山外,熱海也是絲(si) 路西域段的重要自然景觀。熱海,即伊克塞湖,在唐代屬安西都護府轄地,是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熱海正位在中亞(ya) 的中心地區,控扼東(dong) 西絲(si) 綢之路的要衝(chong) 。”(參見蘇北海《唐代中亞(ya) 熱海道考》)熱海由於(yu) 其名字,常被誤認為(wei) 是沸騰的湖泊,如岑參的《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就是典型:

  側(ce) 聞陰山胡兒(er) 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zhong) 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雲(yun) ,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柏台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wei) 之薄。

  事實上,熱海隻不過是由於(yu) 含鹽量過高導致冬季也不結冰,這就不免給詩人湖底有“陰火潛燒”的想法。此外,岑參在此詩中還借熱海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情感態度。此詩絕大部分都在描寫(xie) 熱海的炎熱,但最後卻突然筆鋒一轉,表示柏台給人帶來的寒意甚至壓過了熱海的炎熱,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心中對禦史台冷酷無情的不滿。

  唐代絲(si) 路詩對絲(si) 路自然環境的書(shu) 寫(xie) 成為(wei) 了後人“絲(si) 路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絲(si) 綢之路從(cong) 具象的地理概念升華為(wei) 抽象的文化印記。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一帶一路”與(yu) “絲(si) 綢之路”一脈相承,都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相信隨著以絲(si) 路詩為(wei) 代表的絲(si) 路文化不斷複興(xing) ,“一帶一路”乃至中華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都會(hui) 變得更加生動、多元和友善。(作者:渠嵩烽,係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李琦,係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4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