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旅觀察:德壽宮複原展示為什麽那麽難?
中新網杭州11月14日電 題:杭州文旅觀察:德壽宮複原展示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難?
作者 嚴(yan) 格 王題題
11月14日,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首次麵向近百家媒體(ti) 亮相。
德壽宮是南宋時位於(yu) 都城臨(lin) 安(今杭州)的重要皇家宮殿、園林建築,宋高宗、宋孝宗退位後在此居住,是我國南宋禮製規格最高的建築之一。
作為(wei) 南宋古都所在地,杭州乃至浙江,很長一段時間想看見南宋,不是太容易。
而作為(wei) 杭州首個(ge) 規模性展示南宋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不久後將開館的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將通過遺址展陳、建築複原和數字展示,向市民與(yu) 遊客展現最為(wei) 地道的宋韻文化,也將成為(wei) 中國規模最大的南宋曆史文化集中展示地。
然而,德壽宮的複原展示工程並非易事。
“這個(ge) 項目難度非常大。可以說,文物保護、展示、博物館建設和宋韻文化研究幾乎所有能遇到的難題,全部集中在了這個(ge) 項目裏。”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卓軍(jun) 這樣評價(jia) 。
德壽宮遺址很難看懂。
三個(ge) 不同曆史時期疊壓的考古遺址,不要說一般的遊客看不懂,考古人如果不熟悉,也看不懂到底表達出了哪些曆史信息。
德壽宮遺址也不好看。
遺址都是建築的基礎,可看性很差。
卓軍(jun) 認為(wei) 第一個(ge) 難就是要解決(jue) 考古遺址看不懂和不好看的難題。
遺址有4600多方的露明展示,這在國內(nei) 非常罕見。如何將大跨度大麵積的保護展示棚與(yu) 宋韻的建築風格有機融合,這是第二個(ge) 難題。
第三個(ge) 難題是如何係統性解決(jue) 潮濕地區土遺址的保護問題。
卓軍(jun) 說,土遺址保護問題是一個(ge) 世界性的難題,德壽宮遺址在地表兩(liang) 米五至三米以下,杭州又是一個(ge) 地下水非常豐(feng) 茂的地區,把遺址露明展示出來,首先要解決(jue) 積水和潮濕的問題。
“這個(ge) 問題不解決(jue) ,我們(men) 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ge) 遊泳池,肯定不是一個(ge) 遺址。”卓軍(jun) 說,這對環境要求非常高,太幹容易幹裂,太濕又容易長黴菌。
其他難題還有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nei) 來全麵地闡釋展示南宋曆史文化、如何結合史料和考古的一些重要的發現來開展係統性的複原研究等。
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研究員黃滋介紹,德壽宮建築複原標識展示主要依據宋代《營造法式》,同時參考宋畫和為(wei) 數極少的宋代建築。不同於(yu) 其他遺址的複建,德壽宮項目綜合性很強,既要有保護,又要有工程、有複原,還要有展示,而且涵蓋的工種也多。
很多建築構件都是經過設計團隊反複作圖修改,打樣後現場反複審核、修改,才定版施工的。一個(ge) 瓦當,定製幾次都不理想,最後用發掘的德壽宮原配瓦當脫模,才有了感覺。
黃滋認為(wei) ,最困難的還是細節,宮殿內(nei) 場景布局的複原設計,譬如卷刹、柱子用料用色、藻井圖案、椅子數量及擺位等。
卓軍(jun) 表示,經過各行各業(ye) 多方努力,建成後的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最終創造了浙江省乃至全國的“五個(ge) 首次”,即首次原汁原味再現宋式宮廷建築、首次大麵積露明展示地下遺址、首次大規模數字化複原展示遺址、首次大麵積開展南方地區潮濕土遺址保護、首次全麵展示南宋曆史文化與(yu) 社會(hui) 風貌。
卓軍(jun) 相信,德壽宮遺址保護與(yu) 展示項目,目前所取得的一些實質性的成果和創新,將為(wei) 今後“宋韻文化傳(chuan) 世工程”的打造,特別是即將要開展的南宋皇城遺址綜保工程,提供非常寶貴的可借鑒經驗。
同時,他還強調,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是南宋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不是重建德壽宮,不是複製一個(ge) 德壽宮,而是遺址保護和展示,這是第一位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