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餘件珍貴文物亮相山西博物院帶你探尋文明起源
從(cong) 距今243萬(wan) 年的西侯度遺址鹿角化石到1萬(wan) 年前的磨製石器,再到4000年前的陶寺禮樂(le) 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的“大政之源”展覽,精選240餘(yu) 件代表性文物,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展現了人類從(cong) 遠古時代走向早期文明的曆程。
此次展覽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辦。“展覽旨在以考古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科學揭示山西在中華文明曆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尋文明源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鄭媛介紹,展覽以時間為(wei) 序列,分為(wei) “溯流從(cong) 源”“以文化人”“國政之始”3部分。
山西是探索東(dong) 亞(ya) 地區人類起源的重點區域,先後發現舊石器地點共計700餘(yu) 處,居全國第一。距今243萬(wan) 年的芮城西侯度遺址是中國境內(nei) 已知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也是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遺址。展廳裏陳列著西侯度遺址出土的係列石器和動物化石,將觀眾(zhong) 的思緒引向遠古時代。
距今1萬(wan) 年左右,人類由打製石器改為(wei) 磨製石器,邁入新石器時代。先民賴以生活的工具、技術、信仰和觀念都發生了質的改變。這一時期出現的船形石核、石雕蠶蛹、彩繪陶器等,反映了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上郭遺址出土的石雕蠶蛹是此次展覽的重點文物之一。螺旋狀的紋飾簡潔地勾勒出蛹的頭、腹和尾部,形態逼真,造型精美。這枚石雕蠶蛹今年6月出土,距今至少有5200年曆史。它的發現為(wei) 古代山西南部絲(si) 織業(ye) 研究再添實物資料,此次展覽是它首次公開展出。
“在山西運城多處遺址發現的桑蠶繭、石雕蠶蛹和大量紡輪、骨針等,說明5000多年前山西地區的先民已經掌握了養(yang) 蠶繅絲(si) 技術,晉南是中國早期絲(si) 綢紡織業(ye) 的起源地之一。”鄭媛說。
距今6000多年出現圍垣聚落,5500年前產(chan) 生一批區域性大型聚落中心,建有多重環壕或城牆,集防護、區劃、疏浚等功能於(yu) 一體(ti) 。這些土木工程是國家早期文化形態的物化標誌。
呂梁市興(xing) 縣碧村遺址是其中的代表。碧村遺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占據控扼黃河與(yu) 蔚汾河關(guan) 口的重要位置。展廳中有一處場景複原,用碧村遺址的石塊堆砌出東(dong) 城門遺址一角。
鄭媛介紹,東(dong) 城門遺址是碧村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其布局規整,保留了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形製最具特色、結構最為(wei) 嚴(yan) 密的甕城設施。此處城門的發現,說明碧村遺址這樣的大型聚落已經有了城的概念,聚落建造者有意識地加強對政治和文化中心區域的保護。
距今4300年至4000年,黃河中遊處於(yu) 中華文明形成的關(guan) 鍵區域,位於(yu) 晉南的陶寺就是這一關(guan) 鍵時空的代表性都邑遺址。陶寺繼承了中原地區以王權為(wei) 主、神權為(wei) 輔的文明特質,產(chan) 生了領袖人物對社會(hui) 的管轄治理理念和維持統治的禮製,通過“定中”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意識形態,文明的核心就此形成,最初的中國逐步誕生。陶寺文明與(yu) 周邊文化交流融合,吸收了不同類型文化的精髓,率先進入文明社會(hui) ,成為(wei) 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主根,進一步影響了夏商周的政治製度和國家形式。
陶寺M22墓葬規模巨大,隨葬品等級高,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是一座王級貴族墓。展廳裏對陶寺M22墓葬出土場景進行了局部複原:墓主人頭端的墓壁上,放置一具豬下頜骨,其下兩(liang) 側(ce) 各擺放3件帶彩漆短木柄的玉鉞。有學者認為(wei) ,這是《周易·大畜》“豶豕之牙,吉”的表現,反映了“成而不用”“修兵不戰”“崇尚文德”的國家治理和外交思想。
此次展覽的亮點在於(yu) 文物的活化利用,遺址場景的複原、互動展項的設置及沉浸式3D觀影體(ti) 驗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在4個(ge) 月的展期內(nei) ,還會(hui) 推出相關(guan) 學術講座和社教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