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打破時空界限 讓更多文化產品在“雲”上走出去

發布時間:2022-11-16 16:1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打破時空界限,促進交流互鑒

  讓更多文化產(chan) 品在“雲(yun) ”上走出去(網上中國)

  本報記者 嚴(yan) 瑜

  從(cong) 短視頻裏感受中國美食的煙火氣,進入數字資源庫“近距離”觀摩敦煌石窟的絢麗(li) 多彩,通過直播盡覽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對海外網友來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再遙不可及。借助“互聯網+”的翅膀,中華文化踏“雲(yun) ”而行,加速走向世界。

  中國短視頻博主受關(guan) 注

  最近,新西蘭(lan) 太平洋文化藝術發展協會(hui) 會(hui) 長和誌耘又開始忙碌起來。距離2023年農(nong) 曆春節還有兩(liang) 個(ge) 多月,和誌耘與(yu) 新西蘭(lan) 當地僑(qiao) 團已在著手準備一年一度的新西蘭(lan) 華人網絡春晚。

  “目前,我們(men) 已征集到不少節目。這台時長4小時的網絡春晚,將集合來自中國、新西蘭(lan) 以及其他多國藝術家表演的精彩節目,麵向全球播放。屆時,世界各地觀眾(zhong) 可以在線欣賞一場中華文化的盛宴。”和誌耘向本報記者介紹,互聯網已成為(wei) 對外展示和傳(chuan) 播中華文化的一個(ge) 重要渠道。

  以新西蘭(lan) 僑(qiao) 界為(wei) 例,除了網絡春晚,當地華僑(qiao) 華人還在線舉(ju) 辦了書(shu) 法比賽、歌唱比賽等一係列文化活動。“互聯網受眾(zhong) 麵廣,能將不同國家受眾(zhong) 聯結到一起,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獨一無二的大平台作用。”和誌耘說。

  除了海外華僑(qiao) 華人積極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之外,一大批來自中國的文化產(chan) 品也搭乘互聯網的快車,熱銷全球。

  近年來,眾(zhong) 多文化類中國短視頻博主的作品登陸海外各大社交媒體(ti) 平台,吸引海量粉絲(si) 。中國美食、傳(chuan) 統手工藝、少數民族風情等通過短視頻,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喚起海外網友對中華文化的好奇。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睿近日在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上表示,視頻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視頻化浪潮助力中華文化“出海”。

  提升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互聯網在助力敦煌文化海外傳(chuan) 播方麵發揮重要作用。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向全球共享30個(ge) 敦煌石窟高精度數字圖像和虛擬漫遊節目。1年後,“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上線。截至目前,“數字敦煌”訪問用戶遍布中國、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法國、西班牙等國家。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看來,敦煌石窟本身便是絲(si) 綢之路多元文明互鑒共融的結晶。借助互聯網平台和技術,“數字敦煌”這一集成化的大型石窟數字資源保障體(ti) 係和互聯網綜合敦煌文化服務平台,既向世界展示古代文明互聯互通的結晶,也向國際社會(hui) 傳(chuan) 播中華燦爛文明之光,更將為(wei) 推動新時代各國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共創數字時代新型文化文明成果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已與(yu) 世界深度融合。同時,人類社會(hui) 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構建了‘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數字傳(chuan) 播新格局,這為(wei) 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創造了全新條件。”浙江大學公共外交與(yu) 戰略傳(chuan) 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方興(xing) 東(dong)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隨著互聯網加速普及,全球網民數量穩步增長。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塗淩波認為(wei) ,在數字媒介技術變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迎來一個(ge) 新階段,即以互聯網為(wei) 基礎設施的人與(yu) 人之間普遍、直接的交往關(guan) 係。在新的世界交往和文明交流形態下,中華文明正在以一種古老而嶄新的姿態推動人類文明的新發展。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不斷推出、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工程建設、中華文化的海外平台推廣等實踐,展現出數字媒介在不斷提升著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搭建便捷的溝通橋梁

  和而不同,美美與(yu) 共。互聯網在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打破時空界限,有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nei) 外33家頂級博物館共聚雲(yun) 端,舉(ju) 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

  作為(wei) 活動第一站,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從(cong) 文字看中國——解析中華文明的基因和密碼”為(wei) 主題,於(yu) 7月6日開啟直播。在最受關(guan) 注的“館長之選”環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遴選了“王令眾(zhong) 人協田刻辭”牛骨、大盂鼎、“編年記”竹簡等5件(套)館藏精品,生動闡釋藏品背後的文化價(jia) 值,講述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而在次日舉(ju) 行的第二站直播中,俄羅斯國家曆史博物館館長阿列克謝·列維金則在線向全球觀眾(zhong) 展示了歐洲地圖學的傑作——直徑171厘米的布勞地球儀(yi) 。

  本次接力活動組織10位國內(nei) 博物館館長聯袂講述中國故事,並與(yu) 來自五大洲的24位博物館館長一起,用約150件珍貴藏品展示人類文明的燦爛成果,增強不同文明對價(jia) 值內(nei) 涵的認識與(yu) 理解。

  近兩(liang) 年,類似的線上活動還有很多。中英互聯網圓桌會(hui) 議、中坦(坦桑尼亞(ya) )網絡文化交流會(hui) 、中國—南非新媒體(ti) 圓桌會(hui) 議……一個(ge) 個(ge) 生動場景,記錄了中國以網為(wei) 媒加強文明互鑒的曆程。如業(ye) 內(nei) 人士所言,互聯網自帶交流“基因”,為(wei) 不同國家、不同文明文化之間搭建起便捷的溝通橋梁。

  “中國與(yu) 世界形成更加暢通的雙向互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men) 應當遵循傳(chuan) 播規律,樹立全新思維,繼續提升國際傳(chuan) 播效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興(xing) 東(dong) 說。(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