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組曲《江姐》奏響“紅岩上紅梅開”
“今天是一個(ge) 特殊的日子,1949年的11月14日,紅岩英烈江竹筠英勇就義(yi) 於(yu) 山城重慶。”14日晚,指揮家譚利華登台國家大劇院,麵對觀眾(zhong) 說的第一句話讓全場肅穆。當晚,《江姐》譚利華與(yu) 北京交響樂(le) 團音樂(le) 會(hui) 上演,在江竹筠就義(yi) 73周年的日子裏,渾厚的交響樂(le) 與(yu) 女高音歌唱家伊泓遠動人的歌聲,給觀眾(zhong) 帶來震撼與(yu) 感動。
這場演出是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劇目之一,大型交響組曲《江姐》改編於(yu)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空政文工團在1964年創作的歌劇《江姐》,由北京交響樂(le) 團委約作曲家董樂(le) 弦創作。在奏響《江姐》的雄渾旋律之前,音樂(le) 會(hui) 以《複興(xing) 之路》序幕《我的家園》開篇,樂(le) 隊奏響的慢板代表著對英雄前輩的無限緬懷。
隨後,交響樂(le) 以排山倒海之勢拉開《江姐》的大幕。主旋律恢弘大氣,小提琴的獨奏如泣如訴,仿佛把觀眾(zhong) 帶回了多年前的重慶朝天門碼頭。伊泓遠飾演的江姐穿著白風衣幹練登場,對著長江豪邁開嗓,唱出“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革命理想。
交響樂(le) 呈現的《江姐》在聽感上更加立體(ti) ,依托著歌劇的旋律重新配器,銅管組氣勢超群,長笛聲音透亮,特色打擊樂(le) 和琵琶的音色貫穿期間。樂(le) 隊與(yu) 伊泓遠的人聲互相搭配,強弱得當。唱到“哭老彭”的經典唱段,打擊樂(le) 石破天驚,伊泓遠的演唱感情充沛,聽得身上的汗毛也跟著豎了起來;到了《春蠶到死絲(si) 不斷》的唱段,樂(le) 隊托著伊泓遠的音色,唱出江姐“隻願香甜滿人間”的追求。
伊泓遠作為(wei) 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當年在空政文工團演出排練歌劇《江姐》時,歌劇的創作者閻肅、羊鳴、薑春陽等詞曲作家曾給她一字一句的輔導,這次登台,她保留了部分歌劇中的表演,手上動作雖不大,卻能把觀眾(zhong) 代入《繡紅旗》等經典場景中。
“之前曾和北京交響樂(le) 團合作過交響組曲《江姐》的選段,但演繹整部作品還是第一次。交響組曲和歌劇不同,交響組曲沒有歌劇的台詞,隻能用音樂(le) 講故事,向觀眾(zhong) 傳(chuan) 遞感情。”伊泓遠說,在交響組曲中,配器和歌劇並不相同,她需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樂(le) 隊,另外,交響組曲相當於(yu) 集中了歌劇中的精華唱段,很多小過門和歌劇也不一樣,需要特別仔細,才對得上每一個(ge) 氣口和拍子。
當“紅岩上紅梅開”的歌聲響起,台下觀眾(zhong) 都受到感染,演出結束後,很多觀眾(zhong) 還沉浸在情境中,還有白發蒼蒼的老年觀眾(zhong) 眼中閃著淚光。(記者韓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