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選手“切中”前沿科技 評審“直擊”應用前景

發布時間:2022-12-02 16: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雖然是線上答辯,但明顯感到選手精神狀態不錯,回答問題流暢,項目水平普遍較高,選手把青年積極向上、鑽研技能創新的那股精氣神給賽出來了。”11月29日晚,第十七屆“振興(xing) 杯”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職工組)——“中核杯”創新創效競賽全國決(jue) 賽評委會(hui) 秘書(shu) 長、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自動化學院路光達教授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道。

  “振興(xing) 杯”大賽首次麵向青年職工增設創新創效競賽,路光達全程參與(yu) 賽事籌備工作。曆經一整天決(jue) 賽答辯工作的他觀察和梳理出了參賽項目的閃光點。

  他介紹,研發創新組呈現了大量高科技前沿技術,技術革新組體(ti) 現選手促進生產(chan) 力提高和降低成本的想法,管理創新類別的選手來源行業(ye) 廣,學會(hui) 從(cong) 管理層麵思考提高企業(ye) 效能。“總而言之,通過創新來提質增效,是專(zhuan) 項賽的核心宗旨和應有之義(yi) 。”

  路光達注意到,無論是實力雄厚的國企、央企,還是在創業(ye) 路上努力前行的中小型私企,選手們(men) 圍繞電力技術、能源化工、交通行業(ye) 、航空軍(jun) 工等領域,甚至是電子芯片等“卡脖子”技術,緊扣提質增效主題,發力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他還注意到了另一項典型特征——先進技術的應用跑出加速度。他舉(ju) 例,技術革新組內(nei) 超過2/3的項目中體(ti) 現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這說明年輕人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主流“黑科技”的研究敏感度高。“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新概念在中國的流行隻有短短幾年,但項目中不乏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工廠全生命周期管控等概念。”

  管理創新類項目評委組長、南京大學匡亞(ya) 明學院教授董昊則觀察到,項目呈現了行業(ye) 類別集中、研究主題鮮明、善於(yu) 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研究手段的特點,此外,選手準備充分,運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ti) 手段,講解層次感、邏輯性較強。

  技術革新類項目評委組長、中國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蒙梳理得出,選手先進技術的革新應用和研發背景,與(yu) 實體(ti) 經濟、製造業(ye) 、國計民生密不可分,與(yu) 國家的創新體(ti) 係和戰略發展要求同向而行,如無人駕駛、清潔能源、化工能源、智能製造等元素的應用。

  除了項目類別覆蓋廣、技術理念新穎外,采訪中,評委們(men) 還多次強調科研轉化應用的重要性。讓長期在一線從(cong) 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李蒙感到欣慰的是,無論是從(cong) 基礎科學角度出發,還是從(cong) 技術層麵、市場需求出發,參賽者都帶來了“實在”的項目成果,並不是“空中閣樓”的設想,也不是為(wei) 了參賽而做出“漂亮的計劃書(shu) PPT”,大家都想用先進技術去解決(jue) 實際生產(chan) 中的痛難點。“粗略估算一下,我所在小組近50個(ge) 項目中,至少有1/3項目的應用前景讓人眼前一亮。”

  評審中,李蒙特別關(guan) 注項目技術在行業(ye) 內(nei) 的先進性地位,以及技術的實用性和落地轉化能力,產(chan) 業(ye) 前後端的銜接能力也是他關(guan) 注的要點。記者了解到,評委們(men) 對選手的提問也多集中在項目核心技術、技術實現路徑、和國內(nei) 外同行相比的創新點、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促進作用等方麵。

  “大賽亮點也體(ti) 現在技能水平方麵。以往,企業(ye) 將機械加工、新型發動機、重大裝備設計出來,職工卻做不出來,或者質量達不到國外同類產(chan) 品水平。”路光達明顯觀察到,通過青年職工和單位的努力,很多項目能夠低成本加工成行業(ye) 急需的核心零部件,且應用場景、落地效率比很多發達國家更多、更快,“這是評委樂(le) 於(yu) 看到的趨勢”。

  采訪中,董昊也對參賽選手談及了自己的期望。比如,提高個(ge) 人在項目的參與(yu) 貢獻度、提升技術實用性、加強技術原創性研究等。他認為(wei) ,企業(ye) 青年人才要善於(yu) 另辟蹊徑找到不一樣的思路,避免項目創新研究的同質化現象。

  路光達指出,很多選手是技術出身,在表達項目特點時,暴露出文字寫(xie) 作、文本結構、格式排版、研究報告寫(xie) 作能力等欠缺和短板,這是未來要加強和完善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對於(yu) 成熟的創新創效項目而言,技術水平和推廣能力應齊頭並進。”

  夏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杜沂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