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杯”賽場青年科創力澎湃
8個(ge) 月的辛苦備賽,曆經近30次研討會(hui) 和36版PPT和講稿修改,29歲的國網溫州供電公司調度控製中心團支部書(shu) 記陳夢翔在“振興(xing) 杯”上,收獲了創新路上的又一次滿足感——斬獲大賽技術革新類金獎。
上一次滿足感出現在2020年年底,她所在的青年團隊打造出基於(yu) 數字化牽引技術的電網運行大腦“智電小甌”。為(wei) 電力行業(ye) 科學調配尋找新方案,“喚醒”偏遠地區的風、光、電資源是團隊的夢想。他們(men) 曾在山區深處的電站調研,在惡劣天氣下進行技術試驗。最終在“振興(xing) 杯”上,團隊迎來檢驗“大考”。4分鍾展示,4分鍾答辯,評委對項目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技術原創性、應用效果等進行提問指導。
和陳夢翔一樣,11月28日至29日,第十七屆“振興(xing) 杯”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職工組)中核杯創新創效競賽全國決(jue) 賽上,來自全國的261個(ge) 項目、500餘(yu) 名選手在“雲(yun) ”端比拚,將青年創新創效的智慧和風采淋漓展現。
對於(yu) 國家一類大賽“振興(xing) 杯”而言,職工組“創新創效”專(zhuan) 項賽是個(ge) 新事物,大賽對企業(ye) 人才培養(yang) 有何借鑒意義(yi) ,“創新創效”的內(nei) 涵是什麽(me)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了深度采訪。
初衷:為(wei) 傳(chuan) 統行業(ye) 突破瓶頸“增力”
2020年年初,團隊構建空間地理、網格化氣象、電網的人工智能數據模型,“智電小甌”應運而生。團隊加班加點進行數據采集調試,避免企業(ye) 對智能數據模型“水土不服”。
“此前,電站發電依賴人工經驗、曆史數據研判。”陳夢翔介紹,2020年年底,團隊又創新思路,將電力和氣象數據結合接入係統,引入網格化、精細化的氣象預報數據,精準預測判斷發電情況。但跨行業(ye) 的數據傳(chuan) 輸存在壁壘,團隊聯合氣象部門花了一年半時間,搭建了數據傳(chuan) 輸通道。
目前,“智電小甌”還實現將電站按照地域地理特性、能源屬性、用電情況進行集群管理,在極端天氣下,實時掃描電網薄弱點,針對不同類型清潔能源生成差異化應急預案,這使得清潔能源發電預測準確率從(cong) 80%提升至96%。項目已應用於(yu) 11家調控機構,同期電網碳排放量較去年減少2486.7萬(wan) 噸。
在安徽合肥,有一支年輕團隊運用人、機、料、法、環等要素,為(wei) 基建行業(ye) 生產(chan) 模式尋找智能化破題方案。
學機械製造出身的李亮2015年來到中鐵四局管理研究院工作,也和項目《預製構件生產(chan) 管理解決(jue) 方案》初相遇。近4年時間內(nei) ,團隊開發的軟件係統迭代了4種版本。
李亮舉(ju) 例,高鐵橋梁傳(chuan) 統建築方式是現場支模板、澆築混凝土,但生產(chan) 效率較低。
團隊要在生產(chan) 工位上安裝AI視覺識別攝像頭,實現對工序的智能抓拍,後台再通過算法識別,所有生產(chan) 數據一目了然,讓管理決(jue) 策“更聰明”。但要實現每個(ge) 點位的數據采集並非易事。鐵路、房建、橋梁的預製廠內(nei) 的細分場景多,如何將軟件、智能裝備和物聯網技術融合,成了一大難題。
李亮介紹,由於(yu) 預製場麵積大,有的甚至有200多畝(mu) ,團隊在生產(chan) 現場、單位試驗室間來回奔波,集體(ti) 加班成了家常便飯,團隊甚至跑過全國幾十個(ge) 基層項目部。大家學習(xi) 建築信息模型、物聯網、5G、雲(yun) 計算等技術,最終實現遠程裝備控製、數字孿生工廠、物聯網數據采集和預警等功能。
效果:為(wei) 企業(ye) 發展節本增效“蓄力”
除了為(wei) 傳(chuan) 統行業(ye) 轉型賦能,青年創新創效項目的另一大實效是助力企業(ye) 節本增效,成為(wei) 參賽選手和導師的共識。
李亮所在團隊一直瞄準解決(jue) 預製構件生產(chan) 成本高、生產(chan) 效率低等難題。當他們(men) 研發的係統應用於(yu) 60餘(yu) 個(ge) 鐵路梁場、公路預製場、小型預製構件廠時,已提高生產(chan) 效率10%以上,節約勞動力約10%,節約原材損耗約5%,平均節約435萬(wan) 元/項目。
華北地區是我國缺水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由於(yu) 曆史原因,長期的地下水超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yan) 重威脅。目前,河北省約九成的農(nong) 灌機井沒有安裝水表,農(nong) 灌機井取水計量監管成為(wei) 地下水管理工作中的短板。
“以電折水,顧名思義(yi) 就是通過電量折算水量。”《麵向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以電折水關(guan) 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員安亞(ya) 剛表示,團隊在國內(nei) 首次聯合開展“水-電”用戶檔案精準匹配,並攻克混合用電下農(nong) 灌機井用電識別難題,融合應用水電數據,助力政府管控地下水、治理超采等工作。
他算了一筆賬——根據未安裝水表機井數量和水表購置、安裝費進行估算,如果全部安裝,一次性投入需30餘(yu) 億(yi) 元,還需要一整套運維團隊來做水表的日常保養(yang) 維護,經濟和人工成本高昂。
“如果用電表實現用水量監測,就無需安裝單獨的水計量裝置。水表的壽命一般在4年左右,電表壽命則是八年左右,若以電折水,後期將帶來更大的成本節約價(jia) 值。”安亞(ya) 剛說,項目首創“電力大數據+水資源管理”政企合作新模式,相關(guan) 應用場景已在吉林、河南、內(nei) 蒙古等10省份進行推廣。
中鐵四局鋼構公司參賽項目《“小程序”助力“大管控”,提升企業(ye) 安全管理水平》的導師杜伸雲(yun) 告訴記者,公司60%以上的工程項目涉及鋼結構加工製造與(yu) 拚裝焊接,伴隨高危作業(ye) 工序。傳(chuan) 統安全管控模式下,工人需隨身攜帶特種作業(ye) 證書(shu) 等進場,審批流程複雜。
項目團隊圍繞起重吊裝和高空作業(ye) 兩(liang) 個(ge) 模塊開發了“高危作業(ye) 安全管控係統”。目前,工人隻需將手機中的證件電子版上傳(chuan) 小程序,管理者隨時隨地采集數據、上傳(chuan) 圖片、流程在線審核,流程較之前縮短3-4天。
截至今年10月底,該公司30餘(yu) 個(ge) 項目累計上報作業(ye) 流程共計千餘(yu) 條,管控準確率提高了80%,節約溝通成本、機械使用費、人工費、安全使用費等價(jia) 值超100萬(wan) 元。
啟發:為(wei) 青年科創人才培養(yang) “助力”
“振興(xing) 杯”備賽過程中,導師線上線下指導李亮完善方案,給予遠程技術支持。陳夢翔備賽的3個(ge) 月裏,單位想方設法提供後勤保障和物資協調,克服疫情影響。
很多選手都切實感受到單位對青年創新攻關(guan) 的重視和鼓勵。
文學和團隊帶來的研發創新類項目《核主泵密封智能化健康管理係統》斬獲本次“振興(xing) 杯”金獎。自2010年就職於(yu)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至今,他在核電生產(chan) 和科研一線踏實奮進,取得係列突出業(ye) 績。
麵對國際技術封鎖,他組織團隊攻克全尺寸主泵密封係統精準建模、乏信息欠約束密封係統健康評估和預警等技術,開發出一套“機理分析+數據驅動”的核主泵密封智能化健康管理係統,並在6台百萬(wan) 千瓦級核電機組成功應用(含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改變傳(chuan) 統依賴人員經驗和閾值管理等模式,有力推動核電設備向狀態維修轉型升級。
這些成果與(yu) 中核集團和福清核電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密不可分,文學承擔過多項省部級研發課題,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中核集團科學技術獎、福建電力科技進步獎、中國能源創新獎、福清核電“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獎勵,入選中核集團“青年英才”計劃。已成長為(wei) 福清核電設備管理處高級主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的他先後收獲授權發明專(zhuan) 利7項、實用新型45項,發表技術論文24篇。
“大賽鼓勵青年鑽研業(ye) 務水平,激發青年創新素養(yang) ,成長為(wei) 模範標杆,帶動企業(ye) 其他人提高業(ye) 務。”在評委會(hui) 秘書(shu) 長、天津職業(ye) 技術師範大學自動化學院路光達教授看來,大賽樹立“人才培養(yang) 並不是喊口號”的導向,企業(ye) 要及時配套崗位晉升、榮譽激勵等措施,“項目是載體(ti) ,業(ye) 務是主體(ti) ,把擔子放在年輕人身上,讓他們(men) 成為(wei) 企業(ye) 創新的主力”。
比賽體(ti) 現的理念和導向也對企業(ye) 引才、育才、留才提出新要求。采訪中,選手和評委一致認為(wei) ,人才儲(chu) 備是科研轉化的前提。
目前,中核集團打造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生態係統已初見雛形。集團第一屆科創大賽共征集項目867項,通過市場化模式篩選,已有36個(ge) 項目獲得社會(hui) 投資意向;首個(ge) 科技人員持股項目“原子能院輻照加速器項目”順利實施,技術人員獲得股權獎勵1500萬(wan) 元,成功吸引外部投資9000萬(wan) 元。項目積聚的燈塔效應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大賽評委李蒙呼籲,除了科研轉化支持,各單位要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工程師創造機會(hui) 和平台,開展大小規模的職工創新創效比賽,引導年輕人將“創新創效”內(nei) 化為(wei) 日常工作中的意識和理念。
夏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杜沂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