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02 16:52:00來源: 人民日報

  當前,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支持中小微企業(ye) 發展”“支持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不久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是為(wei) 了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ye) 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yi) 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我們(men) 一定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要加快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我國中小企業(ye) 量大麵廣,是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難點。順應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大趨勢,將《指南》提出的增強企業(ye) 轉型能力、提升轉型供給水平、加大轉型政策支持等具體(ti) 舉(ju) 措落到實處,推動中小企業(ye) 科學高效開展數字化轉型,對於(yu) 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塑造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guan) 重要。

  中小企業(ye) 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有靈氣、有活力,善於(yu) 迎難而上、自強不息,是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中的“輕騎兵”。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增強包括中小企業(ye) 在內(nei) 的微觀主體(ti) 的活力。為(wei) 此必須弘揚企業(ye) 家精神,發揮好中小企業(ye) 和企業(ye) 家能動性,營造好的政策和製度環境,助力中小企業(ye) 在數字化轉型大潮中敢試、敢闖、敢創新。《指南》明確了“從(cong) 易到難、由點及麵、長期迭代、多方協同”的工作思路,從(cong) 開展數字化評估、推進管理數字化、開展業(ye) 務數字化、融入數字化生態、優(you) 化數字化實踐等五個(ge) 方麵提出了轉型路徑。充分激發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潛能,它們(men) 才有可能在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為(wei) 中小企業(ye) 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重在加大對中小企業(ye) 支持力度,堅定企業(ye) 發展信心,著力在推動企業(ye) 創新上下功夫。就提升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供給,《指南》給出了具體(ti) 引導。針對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基礎參差不齊、需求千差萬(wan) 別,指出要增強供需匹配度;針對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人才匱乏、能力薄弱等挑戰,強調要開展全流程服務;針對中小企業(ye) 利潤相對微薄、數字化轉型資源投入受限,明確要研製輕量化應用,發展訂閱式軟件服務;根據中小企業(ye) 具體(ti) 特征和實際需求,建議相關(guan) 主體(ti) 深化生態級協作,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業(ye) 務協同,助力實現“鏈式”轉型等。精準施策,助力中小企業(ye) 深入開展數字化轉型,就能催生更多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

  好政策重在落實。結合實際助企紓困,促進中小企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有為(wei) 政府作用。《指南》麵向地方各級主管部門,提出了加強轉型引導、加大資金支持、推廣試點應用、完善配套服務、優(you) 化發展環境等五方麵工作要求。各地要加強對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資源統籌和管理服務,加強督促檢查、開展跟蹤問效,不斷提高貫徹落實成效。

  中小企業(ye) 聯係千家萬(wan) 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ye) 、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加強黨(dang) 對經濟工作的全麵領導,把支持和幫助中小企業(ye) 的政策舉(ju) 措,轉化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實際成效,促進數字化轉型產(chan) 品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我們(men) 一定能支持和幫助中小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迎來更好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邁上新的台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