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發射指揮員是這樣煉成的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有這樣一個(ge) 技術室,他們(men) 承擔著為(wei) 火箭控製係統測試的重任,控製火箭按預定彈道飛行,準確入軌,被譽為(wei) 火箭的“神經中樞”。
組建12年,先後執行21次航天發射任務。特別是在2年時間內(nei) ,發射場順利將空間站3個(ge) 艙段與(yu) 4艘天舟飛船送入太空。這個(ge) 由01指揮員廖國瑞擔任室主任的技術室,更是在這7次建造任務中屢建奇功,擦亮了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的金字招牌。
南海之濱,種下夢想的種子
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個(ge) 濱海發射場,於(yu) 2009年開工建設。第一批建設者參與(yu) 見證了發射場從(cong) “灘塗叢(cong) 林”到“廠房林立”的過程。
2011年,帶著一輩子幹航天的情懷來到文昌的該室工程師呂波,仍然記得剛到發射場的場景:“沒有高聳的發射塔,也沒有寬敞明亮的辦公室,有的隻是漫天飛揚的工地塵土和一望無際的荒草灌木。”
莽莽森森的椰林中,幾座民院是他們(men) 居住、開會(hui) 的地方,臨(lin) 時搭建起的板房、廢棄的小學,就是他們(men) 辦公的場所。
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即便是這般一窮二白的艱苦環境,也沒有澆滅呂波和同事們(men) 在這裏“紮根海島,建功航天”的誌向。
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他們(men) 把成立之初為(wei) 數不多的20餘(yu) 人,分出一半的力量奔赴全國各地跟蹤火箭研製、設備生產(chan) ,留下一半的人員承擔初期建設工作。
在北京、天津、西安……他們(men) 一邊學習(xi) 控製係統理論知識,一邊學習(xi) 新型號火箭技術理論,憑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編出了近百萬(wan) 字的操作規程和數十本配套教材,成為(wei) 後來組織火箭發射的原始技術資料。
就這樣,這群年輕人的航天夢想在最南端的海島上深深地紮下了根。
椰林深處,綻放奮鬥的花朵
2016年6月25號,文昌航天發射場響起第一聲“點火”口令,長征七號首飛任務圓滿成功,控製係統表現堪稱完美,圓滿完成首秀。
據統計,全世界新型號火箭首飛任務成功概率僅(jin) 為(wei) 51%,每一次新型火箭騰飛,都無異於(yu) 摸著石頭過河。
2016年11月3日,是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最先進火箭——長征五號的首次發射日。
這是中國航天史最牛的口令!當發射程序進入-90秒時,控製係統指揮員韋康,下達了“轉電”口令。他的話音剛落,主控微機崗位報告:主控計算機報錯!還沒來記得反應,韋康再次報告:“01,終止發射!”
進入倒計時10秒鍾,01指揮員在讀“10、9、8、7、6……”時仍有2次中斷,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從(cong) 未發生過的。
“轉電異常”“開算未好”讓在場人的心一提再提,臨(lin) 危不亂(luan) ,穩妥處置,久經磨難的長征五號火箭成功發射。
2017年3月11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精準入軌,三戰三捷,這幫懷揣夢想的航天青年在一次次的追夢奮鬥中,收獲幸福的花朵。
問天路上,茁壯挺拔的枝幹
航天事業(ye) 是萬(wan) 人一杆槍的事業(ye) ,發射場技術複雜、係統龐大,任何一個(ge) 環節出現失誤,任何一項工作出現紕漏,任何一個(ge) 零部件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ge) 任務的失敗。
但每次“失敗”都會(hui) 讓這支隊伍更加成熟,每次“失敗”都會(hui) 成為(wei) 他們(men) 的加速起跑點。
2017年,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任務失利,給信心十足的控製係統團隊“當頭一棒”。
在迎接長五遙三複飛的908天裏,一輪輪專(zhuan) 業(ye) 授課、一遍遍完善文書(shu) 、一次次推演演練,自主設計電路沙盤、連接器操作箱,練理論、練操作、練協同,一心用萬(wan) 無一失的準備、用厚積薄發的本領,打贏翻身仗、榮譽仗。
2019年12月27日,“胖五”重新矗立在文昌發射場的發射工位上。隨著01指揮員一聲令下,“金手指”於(yu) 鵬果斷按下發射按鈕。
複飛成功,“胖五”歸來,再問蒼穹!
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係統工程,中國航天也是伴隨著失敗和挑戰成長起來的。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肆虐蔓延,近半崗位人員不能如期歸位,兩(liang) 發新型號火箭首飛任務並行,莫大的挑戰擺在控製係統麵前。
那段時間,控製係統辦公室和測試間常常燈火通明,但沒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懷著一個(ge) 共同的信念——一定要用任務圓滿成功為(wei) 祖國加油!
最終,控製係統頂住壓力、咬緊牙關(guan) 、攻堅克難,取得長征五號B火箭首飛任務成功。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天舟二號任務的“三加兩(liang) 泄”又一次考驗著這支隊伍。
2021年5月1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任務,射前出現蓄壓器壓力異常情況後,任務兩(liang) 次中止發射後,推進劑兩(liang) 次泄回再加注。
天舟二號任務01指揮員王宇亮說:“麵對突出故障,邊繼續測試流程、排查故障,一邊問題歸零,一邊組織推進劑泄回,崗位人員連續奮戰70餘(yu) 小時,成功處置我國航天史最大規模推進劑泄回任務,為(wei) 奪取任務最終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太空征程,結出勝利的果實
在浩瀚太空完成交會(hui) 對接就像“穿針引線”,容不得一絲(si) 誤差,這要求運載火箭做到“零窗口”發射。
該室副主任於(yu) 鵬說:“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要求‘零窗口’發射,這對控製係統在點火前的各項操作提出了極高要求。”
為(wei) 了保證“零窗口”,控製係統指揮員尹景波帶領團隊反複細化射前流程,將發射前工作精確到分鍾,發射前甚至精確到秒,確保射前每一節點、每一項操作精細精準。
多輪次發射前流程演練,讓崗位人員熟練掌握每一條口令下達時機、每一項操作內(nei) 容,確保人員對幾百個(ge) 狀態和上千項參數,能夠迅速判讀、快速反饋。
針對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推演,他們(men) 設定了百餘(yu) 個(ge) 可能出現的故障模式,製定了四百餘(yu) 條處置措施,每項準備都是力求“零失誤”。
敢於(yu) 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yu)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經過控製係統團隊齊心協力,高標準做到了“問天”“夢天”點火誤差在1秒以內(nei) ,“夢天艙”更是以百公裏相差幾米的超高精度到達預定軌道,而且是入軌精度越來越高,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入軌精度臨(lin) 近“可測量”的極限。
“上午下單發貨,中午就簽收!”針對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他們(men) 更是采取射前“彈性倒計時”應急處置策略,確保火箭準時發射,飛船精確入軌,為(wei) 實現2小時快速交會(hui) 對接新紀錄打下基礎。
一次次成功的背後,是全體(ti) 航天人的艱辛奉獻。該室先後承擔參與(yu) 科研項目21項,獲實用新型專(zhuan) 利2項,發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論文25篇,7人獲全國性質數學建模競賽獎項,走出“雙料01”王光義(yi) 、“博士01”馬亞(ya) 奇、“空間站三艙01”廖國瑞、“天舟專(zhuan) 屬01”王宇亮等4名“01”指揮員,湧現出7位控製係統指揮員,7位按下點火按鈕的“金手指”……
向陽花開、向海而生、向天圖強,這群紮根發射一線的“智控先鋒”用追夢奮鬥,讓青春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li) 之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