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給“人造太陽”量“體溫”的年輕人

發布時間:2022-12-08 15: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人造太陽”——核聚變能,以其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等優(you) 點成為(wei) 滿足未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技術方案。但要實現這一核聚變,通常要求溫度達到億(yi) 度量級。

  那麽(me) 問題來了,如何精準測量如此高的溫度?

  在第十七屆“振興(xing) 杯”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職工組)中核杯創新創效競賽全國決(jue) 賽上,來自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副研究員蔣敏,帶來她和團隊成員的探索成果——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裝置上全域、多道、精細、準確的溫度分布測量係統——超寬帶自標定電子回旋輻射係統。

  “非接觸式的測量方法通常有激光和微波,微波具有連續、高時空分辨、抗輻照等優(you) 點,是未來聚變堆裝置上測量溫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wei) 先進微波診斷團隊負責人的蔣敏介紹,它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接收電子回旋運動發出的微波頻段的輻射信號,從(cong) 而給出溫度的信息。

  但要想驗證這一原理,需要發展寬頻帶技術才能獲得全空間測量,且需要對係統進行標定才能獲得準確的溫度值。

  顯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蔣敏和團隊成員發明了多路倍頻和多工器陣列技術,解決(jue) 了超寬帶與(yu) 低損耗的兼容難題,這就好比實現了“魚”與(yu) “熊掌”二者兼得,提高了係統帶寬和通道的拓展能力。

  項目研發過程中,團隊首次采用基於(yu) 頻偏去相關(guan) 技術的降噪方法,使電子溫度擾動測量靈敏度達到0.5%,“可從(cong) 兆瓦量級背景中提取納瓦量級的信號,如同‘炎炎烈日下攝取星光’”。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首創了短時間內(nei) 改變測量位置的方法,實現了電子溫度在線、實時標定。這一在測量的同時可以實現定標的創新,被蔣敏比喻為(wei) “一手磨刀一手砍柴”,完全區別於(yu) 此前離線測量標定。

  一項項技術創新背後,是這支平均年齡30歲團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遍遍認真嚴(yan) 謹的“較真”。僅(jin) 為(wei) 了找到更好的降噪處理方法,團隊就花了將近一年時間。

  “完成一次嚐試大約需要兩(liang) 到三個(ge) 月,為(wei) 了盡可能達到更好的降噪效果,團隊嚐試了三四次,最終成功測量到核聚變反應芯部區域的微觀溫度升降。”蔣敏表示,通過準備此次大賽,她深刻體(ti) 悟到團隊精神的重要作用,“團隊成員爭(zheng) 相提出自己的意見,大家一起頭腦風暴”。

  項目研發傾(qing) 注了團隊成員的心血,也收獲了豐(feng) 碩成果。讓蔣敏和團隊成員欣慰的是,這一成果已經成功測量到聚變裝置中億(yi) 度量級的溫度,在聚變前沿物理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這一項目研發為(wei) 基礎,團隊發表SCI論文6篇,已獲3項發明和2項實用新型專(zhuan) 利授權,實現2項成果轉化,創造近百萬(wan) 元的經濟效益。

  在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技術鑒定中,這一項目的科技成果鑒定結論為(wei) 總體(ti) 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一些關(guan) 鍵技術以及基於(yu) 本作品獲得的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集團級科學技術一等獎。

  與(yu) 此同時,關(guan) 鍵技術應用至國內(nei) 外5家聚變專(zhuan) 業(ye) 科研院所和微波企業(ye) ,培養(yang) 了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各兩(liang) 名。“我們(men) 的這一研發成果在微波遙感和氣候監測等領域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蔣敏說。

  讓她開心的是,頭一回參加“振興(xing) 杯”,就獲得了金獎。“很好地詮釋了核工業(ye) 的精神——嚴(yan) 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為(wei) 了在答辯的4分鍾內(nei) 完美呈現團隊的研發成果,蔣敏光答辯就練習(xi) 了不下50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