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家公祭日寄哀思:銘記曆史 開創未來

發布時間:2022-12-14 14: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yi) 式現場。當日是第九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yi) 式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ju) 行。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12月13日是第九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yi) 式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ju) 行,約3000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肅立,為(wei) 85年前的30餘(yu) 萬(wan) 遇難同胞默哀,並由儀(yi) 仗隊敬獻花圈。

  活動現場,來自南京中華中學的85名學生宣讀了《和平宣言》。伴隨6名來自社會(hui) 各界的代表撞響“和平大鍾”,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寄托著對死難者的無盡哀思和對世界和平的向往與(yu) 追求。

  南京市第一中學江北校區高二年級學生薛延濤是撞響“和平大鍾”的代表之一。他告訴記者,鍾聲敲響時,內(nei) 心非常激動。“平時學校經常舉(ju) 辦愛國主義(yi) 教育活動。身為(wei) 南京人,每當學到有關(guan) 南京大屠殺的曆史時,心裏總有特別的感觸。”他表示,作為(wei) 一名新時代中國青少年,更應該努力學習(xi) 知識,將來為(wei) 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力量。

  “當鍾聲敲響的那一刻,我們(men) 回到了那段難忘的曆史中。”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劉雲(yun) 告訴記者,今天參加公祭活動,心情非常沉重。“這鍾聲是對死難者的哀悼之聲,更是對我們(men) 的警示之聲,警示我們(men) 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共築健康長城。”

  來自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孫景南從(cong) 事焊接工作已30多年。她告訴記者,“今天我們(men) 站在這裏,就是要告訴大家,永遠不要忘記我們(men) 民族的苦難,也不能忘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她表示,自己這代人的成長正是趕上了國家發展的好時代。作為(wei) 一線工人,應該牢記曆史,把曆史使命感轉化為(wei) 建設國家的動力,立足崗位,不斷創新;同時,還要帶好團隊,努力培養(yang) 年輕人,為(wei) 國家培育出更多工匠人才。

  陸軍(jun) 工程大學的俞紅也是撞響“和平大鍾”的代表之一。前不久,她所在的陸軍(jun) 工程大學“星火”理論宣講服務政治教員群體(ti) 被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她告訴記者,在日常宣講過程中,團隊將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作為(wei) 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每年都會(hui) 組織各類學員來此參觀。今年8月,俞紅還在這裏為(wei) 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愛國主義(yi) 教育。

  “作為(wei) 一名軍(jun) 人代表,我們(men) 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相信人民軍(jun) 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戰略支撐,也有信心有能力為(wei) 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俞紅說。

  此外,今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燕子磯叢(cong) 葬地等17處南京大屠殺叢(cong) 葬地,同步舉(ju) 辦悼念活動。

  對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初一年級的印寒筱來說,中山碼頭和挹江門兩(liang) 處叢(cong) 葬地都在學校附近,每次走過這些地方,自己的思緒都在翻湧。“雖然沒有親(qin) 身經曆,但一定要感同身受。”印寒筱說,學校開設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教學,組織了“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班會(hui) 、晨會(hui) 等教育實踐活動,作為(wei) 一名在陽光下成長的新時代少年,更應該牢記苦難的曆史,堅守和平的未來。

  “我在今天目睹這些慘烈的情景時仍然必須控製自己的情緒。”今天上午,南京大學學生在拉貝塑像前朗誦起《拉貝日記》選段,以此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祈願和平。誦讀過後,青年學生還獻上了各自親(qin) 手折疊的和平鴿。

  “獻上和平鴿時,我真切地感受到曆史和現實在那一刻是相通的,不論是拉貝在那個(ge) 危難年代做出的大愛之舉(ju) ,還是我們(men) 今天對那段曆史的記憶,都是為(wei) 了更好地珍惜當下、維護和平。”南京大學德語係研三學生呂晨說。

  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前夕,包括約翰·拉貝在內(nei) 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商議並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hui) ”,設置了25個(ge) 難民收容所,救助了25萬(wan) 多名中國難民。約翰·拉貝留下的《拉貝日記》成為(wei) 見證那段曆史的珍貴史料。

  2021年6月,在南京大學德語係主任陳民等牽頭組織下,南京大學師生發起“拉貝日記與(yu) 和平城市”國際雲(yun) 科考項目。呂晨就是項目組成員之一。“今天我和同學們(men) 在拉貝舊居裏朗誦85年前他在這棟小樓裏寫(xie) 下的日記,透過文字去觸碰那段記憶,更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自己身上銘記曆史的責任。”呂晨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