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新征程丨“夢圓天團”鑄就太空夢想
有人說,從(cong) 事航天發射需要定力和情懷。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有這樣一群航天人,他們(men) 見證了發射場的成長,堅守在測試發射第一線,在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wei) “夢圓天團”。
今天,讓我們(men) 走進“夢圓天團”的3位科技代表,聽他們(men) 講述夢圓航天背後的故事……
01指揮員廖國瑞:12年奮鬥,點燃夢圓之火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10年,剛剛大學畢業(ye) 的廖國瑞懷揣著對航天事業(ye) 的熱愛來到西昌發射場,成為(wei) 了一名光榮的航天人。
短短一年,憑借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廖國瑞迅速從(cong) 一名普通的崗位操作手成長為(wei) 測發係統骨幹力量,專(zhuan) 業(ye) 技術過硬的他,是同期畢業(ye) 生中最先評上工程師職務的人。
2012年,處於(yu) 建設攻堅期的文昌發射場急需人才,時間緊任務重,隻能從(cong) 各單位抽調人員來保證發射場建設。
當時發射場主要精力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人員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條件的簡陋和工作的艱苦,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作為(wei) 測發係統骨幹力量的廖國瑞聽到這個(ge) 消息後,卻自願交上了一份申請。
一紙申請,一顆紅心。廖國瑞戴著“創業(ye) 者”的頭銜,踏上了讓他為(wei) 之付出一切的熱土。
廖國瑞在號稱火箭三大測發係統之一的控製係統,開啟了“舞台搭建”。
2013年的發射場硬件設施已初具規模,但在軟實力建設上還很不成熟。從(cong) “零”起建的重任壓在了這個(ge) 年輕的團隊身上。
在沒有經驗可循、沒有案例可學的情況下,他們(men) 把成立之初為(wei) 數不多的20餘(yu) 人,分出一半的力量奔赴全國各地跟蹤火箭研製、設備生產(chan) ,留下一半的人員承擔初期建設工作。
在北京、在天津、在西安……他們(men) 一邊學習(xi) 控製係統理論知識,一邊學習(xi) 測試設備技術原理,憑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編出了近百萬(wan) 字的操作規程和數十本配套教材,成為(wei) 後來組織火箭發射的原始技術資料。
就這樣,以廖國瑞為(wei) 代表的這群年輕人,將航天夢想在海島上深深地紮下了根,並在這個(ge) 航天舞台大放異彩,完成了包括載人航天、探月探火三大工程在內(nei) 的21次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作為(wei) “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01指揮員的廖國瑞,更是在一聲聲“點火”口令中,夢圓航天。
從(cong) 控製係統指揮員到發射區負責人,再到01指揮員,廖國瑞的十年奮鬥與(yu) 文昌發射場的成長也相重合。
廖國瑞說,他為(wei) 祖國的航天夢奉獻青春,祖國的航天事業(ye) 則指引他來到一個(ge) 星光舞台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
“金手指”劉巾傑:7年準備,按下“點火”按鈕
每個(ge) 在控製係統工作的航天人,都有一個(ge) “金手指”夢。
要成為(wei) “金手指”,得跨過很多難關(guan) 。
文昌航天發射場首位女性“金手指”劉巾傑,為(wei) 之奮鬥七年。
“金手指”所負責的發控台是火箭控製係統的核心中樞,有百餘(yu) 個(ge) 按鈕,每一個(ge) 按鈕都代表一個(ge) 控製指令,四個(ge) 顯示器上有幾百個(ge) 參數和狀態燈,每個(ge) 參數代表了前端不同設備的狀態。
若想勝任“金手指”,必須對控製係統做到了如指掌,需要一種更全局的思維,知道指揮員什麽(me) 時候會(hui) 下什麽(me) 命令,然後需要做什麽(me) 動作,觀測什麽(me) 樣的參數。
為(wei) 了熟悉控製係統工作,劉巾傑幾乎把係統內(nei) 所有崗位都曆練一遍。
寶劍鋒從(cong) 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要求“零窗口”發射,在浩瀚太空完成交會(hui) 對接就像“穿針引線”,哪怕時間有一絲(si) 誤差,都有可能讓對接的兩(liang) 個(ge) 航天器失之交臂,不得不耗費巨大代價(jia) 調整軌道。
“問天艙”任務,是文昌發射場首次執行大推力低溫液體(ti) 運載火箭“零窗口”發射,要求實際點火時間與(yu) 理論時間誤差控製在1秒以內(nei) ,這對點火前各項操作提出了極高要求。
“‘零窗口’意味著我要更多地去熟悉一些應急處置情況,因為(wei) 我每提前一秒鍾發現異常,就會(hui) 給我們(men) 的窗口創造更多時間去處置。”劉巾傑說。
對著火箭設計圖,她仔細分析指令發出後會(hui) 引起的變化,以及動作異常後首先會(hui) 引起哪些參數異常,針對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推演,每項準備都是力求“零失誤”,為(wei) 了給“故障處置”留足托底時間。
經過劉巾傑與(yu) 團隊的齊心協力,做到了“問天”“夢天”點火誤差在1秒以內(nei) ,“夢天艙”更是以百公裏相差幾米的超高精度到達預定軌道。
伺服機構操作手陳全仁:30年堅守,練就百戰英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伺服機構的陳全仁就是“夢圓天團”的寶。
1992年開始從(cong) 事航天發射工作,從(cong) 測量係統的一名普通操作手,逐漸成長為(wei) 經驗豐(feng) 富、技術過硬的測量技術骨幹,在解決(jue) 設備重大故障、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做出突出貢獻,多次受到表彰。
2014年,陳全仁離開西昌發射場,跨山向海,奔赴文昌,開始了第二次創業(ye) 。
“剛到文昌的那幾年,感覺自己又回到二十多年前,需要學的東(dong) 西太多了。而現在年齡大了,學東(dong) 西肯定沒有以前快,對我個(ge) 人來講又是一次新的挑戰。” 陳全仁表示。
伺服機構,是調整火箭飛行姿態的執行機構,功能與(yu) 汽車轉向係統類似,被稱為(wei) 火箭的“方向盤”,老陳的二次創業(ye) 就是從(cong) 這個(ge) 最重要的單機崗位開始。
加班加點學習(xi) 理論知識,鑽研係統原理,經常與(yu) 本係統同誌探討崗位中的重難點問題,憑著個(ge) 人努力,在短時間內(nei) 掌握了本崗位技術知識和相關(guan) 操作。
在當初沒有崗位教材,沒有操作規程的情況下,老陳憑借豐(feng) 富的工作經驗和“一體(ti) 化管理體(ti) 係”的紮實功底,手把手傳(chuan) 授經驗和技巧,為(wei) 伺服係統“軟實力”建設提供了“經驗支撐”。
一波波年輕人來到伺服係統曆練,陳全仁傾(qing) 囊相助。對他們(men) “照料”無微不至,有理論的引導幫扶,有操作技巧的“手把手”教學,更有難能可貴的“經驗之談”,讓年輕人受益匪淺,得到快速成長,先後有十餘(yu) 名技術骨幹從(cong) 這裏走向測試發射的多個(ge) 技術崗位。
老陳的熱情不僅(jin) 體(ti) 現在崗位上,擁有豐(feng) 富閱曆的他,更是生活上的“暖男”。
誰有解不開的“疙瘩”都想找他聊聊,誰有個(ge) “家長裏短”也想向他嘮嘮,作為(wei) 團隊裏的年齡“天花板”,總是認真傾(qing) 聽,耐心開導,是“夢圓天團”裏的“知心大哥”。
今年,是老陳來到文昌發射場的第9年,在航天一線默默耕耘30年,執行過100多次任務,他的堅守源於(yu) 一片初心、一份熱愛。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奮鬥是青春最亮麗(li) 的底色”。像廖國瑞、劉巾傑、陳全仁一樣的航天人,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有很多。他們(men) 把榮光捧給祖國,用成功為(wei) 祖國加油,在浩瀚太空築起了一座座航天豐(feng) 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