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大資源調配力度 多方式解決居民燃眉之急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杜燕)在微信群中發起“雲(yun) 上”互助行動解決(jue) 居民的燃眉之急,對高齡、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ti) 開展愛心接力、物資互通、誌願服務等多種互助服務行動……北京各區加大資源調配力度,充分發揮黨(dang) 組織動員作用,搭建互助平台,通過互助互換、發布資訊、愛心傳(chuan) 遞等方式解決(jue) 居民的燃眉之急。
發起“雲(yun) 上”互助行動
“能夠提供幫助和想被幫助的請進群!我們(men) 倡議退燒藥並不需要囤貨,病情大概率發燒3天左右,最多每個(ge) 人六粒布洛芬就夠了,多餘(yu) 的可以提供給別人。”豐(feng) 台區雲(yun) 崗街道南一社區居民胡海行作為(wei) 發起人,建立“疫情互助群”,他說:“凡是進群的,絕不以盈利為(wei) 目的,我們(men) 就是單純互助!”
為(wei) 了讓互助群發揮更大作用,街道、社區幹部主動與(yu) 群主胡海行對接。社區書(shu) 記、管片幹部首先入群,並在群裏共同解答居民問題,提供相關(guan) 資訊,分享家中富餘(yu) 藥品,做好居民服務。
與(yu) 此同時,雲(yun) 崗街道黨(dang) 建工作委員會(hui) 也通過各種平台宣傳(chuan) 、動員更多單位、黨(dang) 員幹部加入該群參與(yu) 互助。在廣泛動員後,入群互助的居民越來越多,讓這一互助群壯大成為(wei) 了雲(yun) 崗地區的“雲(yun) 上”互助平台。
為(wei) 了讓藥品能夠以最快速度互助送達,“雲(yun) 上”互助群開啟“近鄰相助”模式。入群的居民們(men) 標注好自己所在樓門樓層,大家知道鄰居有需求,也會(hui) 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南一社區居民林豔在群中說道:“朋友給我快遞了幾盒退燒藥,有需要的鄰居可以找我拿。”“請賣我一盒,謝謝啦!”同樓馬淑全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她在此時發出了需求。“不用買(mai) ,我送您,您就走到6單元門口,我給您拿下去。”林豔回複道。
收到藥品後,馬淑全老人感動地說:“困難時刻見真情,這樣的非常時期能伸出援手,萬(wan) 分感謝!”
除了藥品互助互贈外,大家還將不少健康防疫知識在群中進行分享。
通過微信群這個(ge) 樞紐,很多居民不僅(jin) 找到了自己亟需的抗原、退燒藥、止咳藥、退燒貼,還通過“獲得幫助、幫助他人”的良性循環增進了鄰裏感情,為(wei) 寒冬中身處疫情之下的他人和城市增添了暖意。
助老服務傳(chuan) 遞鄰裏溫情
在西城區金融街街道民康社區居委會(hui) 門前,出現了一個(ge) 特殊的小箱子——正麵寫(xie) 有“便民藥箱”字樣,裏頭是各樣對症藥品、抗原試劑、口罩等防疫用品。
“叔叔,便民小藥箱裏的藥品已經補充了,您抽時間來拿就行。”“藥我已經取走了,真是救急了……”在了解到有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存在買(mai) 藥難題後,民康社區綜合社區人手、配送效率等因素,想到了設置便民藥箱的便捷之法。
社區工作人員一邊將往日配給物資進行盤點整理,一邊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了解老年居民的具體(ti) 需求,提前根據需求放置藥品等物資,並通知大家前來取用。同時,向社區居民發出倡議,倡導在藥品臨(lin) 時短缺的情況下,共同搭起防疫互助渠道。
幾天裏,小小的便民藥箱已為(wei) 50餘(yu) 位居民解決(jue) 了“燃眉之急”。“便民小藥箱隻是一個(ge) 小舉(ju) 動,但對我們(men) 的支持意義(yi) 卻很大。健康難題解決(jue) 了,心裏也覺得很溫暖。”社區居民說。
在廣內(nei) 街道西便東(dong) 裏社區,社區助老誌願服務隊主動行動起來。“張阿姨,最近身體(ti) 怎麽(me) 樣?沒出現發燒、咽痛等症狀吧?”“要是出門一定戴好口罩,回來勤洗手,有任何需求您盡管跟我說……”聊聊天、常問好,點對點幫扶高齡老人。同時,社區充分調動居民誌願者力量,通過入戶發放健康包的契機,重點關(guan) 注轄區鰥寡孤獨老人,了解他們(men) 的日常需求,及時提供幫助。
目前,西城各街道社區廣泛開展“西城好鄰居我‘藥’守護您”鄰裏互助活動,並針對高齡、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ti) ,鼓勵、倡導社區居民、轄區單位誌願者等加入到“樓門互助群”等鄰裏自治單元中,開展愛心接力、物資互通、誌願服務等多種互助服務行動,共同營造共克時艱的暖心氛圍。
誌願者變身快遞小哥支援轉運一線
為(wei) 補充快遞運力、緩解末端配送壓力,北京市大興(xing) 區麵向社會(hui) 發布倡議,同時針對前期在“大興(xing) 誌願者”小程序中登記有意願參與(yu) 物資轉運或自有電動車、摩托車、私家車的誌願者定向發送短信,發動誌願者在確保自身身體(ti) 健康的情況下,就近就便參與(yu) 快遞分揀、配送等誌願服務。
早上8點,誌願者陳美玲走出家門,來到京東(dong) 快遞泰中營業(ye) 部,認真學習(xi) 分揀流程。滿載快遞的貨車一卸貨,陳美玲就加入了分揀的行列,“21號樓在這堆,39號樓在這邊。這家一共5個(ge) 包裹,還少4個(ge) 才能配送……”她一邊仔細分揀,一邊小聲念叨著。分揀完成後,又將快遞裝車配送至居民家門口。陳美玲是歡迎回家誌願服務隊的一名誌願者,這次看到倡議書(shu) ,她和兩(liang) 名誌願者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與(yu) 此同時,誌願者張家瑞與(yu) 負責天宮院街道融匯社區配送的順豐(feng) 、京東(dong) 快遞員碰麵,接收快遞並核對數量,按樓門分揀分類後,和其他誌願者分別無接觸配送至居民家門口。
張家瑞在疫情期間曾變身“大白”支援核酸采樣、信息登記等工作。如今,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他再次變身“快遞小哥”,將快遞送到社區居民家中,上崗短短兩(liang) 天時間,累計配送大大小小快遞700多件。
從(cong) “誌願藍”到“快遞小哥”,大興(xing) 誌願者馳援快遞轉運一線,為(wei) 打通服務群眾(zhong) “最後一公裏”“最後一百米”貢獻誌願力量。“希望大家遇到配送延遲等情況能夠多多體(ti) 諒快遞員!也更多人也能加入誌願服務行列,跟我們(men) 一起參與(yu) 快遞分揀、配送,讓大家的生活物資都能早日送到手中!”誌願者陳美玲、張家瑞紛紛倡議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