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村的文化禮堂
核心閱讀
浙江省杭州市臨(lin) 安區板橋鎮上田村,建成了浙江第一家農(nong) 村文化禮堂。從(cong) 曾經的環境髒亂(luan) 差、打架鬥毆多,到如今文明知禮的新農(nong) 村,村民說:“該給文化禮堂記一功!”
2013年起,浙江省啟動農(nong) 村文化禮堂建設,截至2021年底,累計建成19911家農(nong) 村文化禮堂,今年將實現500人以上建製村全覆蓋。
農(nong) 村文化禮堂改變了什麽(me)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能起到什麽(me) 作用?或許,我們(men) 能從(cong) 上田村探尋到一些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腳下,一座村子普普通通,依著橫牛線公路蜿蜒而布,四顧皆青山,清清溪水流。
走進村子,又有些不一樣:村文化廣場居中,演出廳、鄉(xiang) 治館、劇場、文昌閣、議事廊、天目學堂一應俱全;不足2000人的村子,舞蹈隊、武術隊、書(shu) 法隊搞得紅紅火火,每天都有活動。
自從(cong) 10年前杭州市臨(lin) 安區板橋鎮上田村建起鄉(xiang) 村文化禮堂,變化一直在悄然發生。
整理村史、喚醒記憶,村莊有了固定文化場所
上田村坐落在天目山腳,共有9個(ge) 自然村、567戶人家、1919人。地勢狹長,從(cong) 村頭到村尾,足足4公裏。
不過,潘曙龍接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時,可著實有些頭疼。村頭村尾離得遠,村民碰麵少,凝聚力不強;打架鬥毆風氣蔓延,管束難;村裏沒有產(chan) 業(ye) ,經濟基礎差。他上門走訪時,還曾被村民沉著臉拒之門外。
怎麽(me) 破局?細心的潘曙龍注意到,村裏一位退休老師經常熱心地教村民學書(shu) 法,書(shu) 法角吸引許多人。思來想去,“文化也許能把人凝聚在一起,給村子振興(xing) 帶來希望。”
於(yu) 是,村裏鼓勵村民組織文藝活動。很快,女子鑼鼓隊建了起來,潘曙龍發現,給他吃過“閉門羹”的村民也在其中。鑼鼓隊有了名氣,經常受邀外出演出,隊員集體(ti) 榮譽感越來越強。“再路過這個(ge) 村民家時,她特地追出來,請我進門喝杯茶。”潘曙龍很感慨。
效果不錯,“文化聚人”成了村幹部的共識。不過,新問題又擺到眼前:村裏缺活動場所,村民活動有時在村委會(hui) 前麵的空地,有時在公路邊,活動開展很受限製。
能不能建一個(ge) 固定文化場所?此時,臨(lin) 安正啟動“綠色家園、富麗(li) 山村”建設,區領導來村裏走訪聽說這個(ge) 想法後,非常支持。就這樣,上田村開始探索建設農(nong) 村文化禮堂。
區裏支持上田村50萬(wan) 元,鎮裏再給50萬(wan) 元,其餘(yu) 自籌。2012年,上田村的文化禮堂有了雛形:文化廣場,加上一間由村裏閑置公房改建的活動室。起初,一個(ge) 大房間,一個(ge) 簡易舞台,再擺上幾張桌椅,有村民議論,是不是整空殼子,亂(luan) 花錢。
沒有先例,沒有樣板,隻能邊做邊試。“文化禮堂雛形起來後,是不是持續投入建設?當時爭(zheng) 議大,有壓力。村兩(liang) 委班子也覺得,光是跳跳舞,確實單薄了。”潘曙龍回憶。
文化禮堂,不能隻有硬件設施,還要有文化內(nei) 涵。經過探討,村兩(liang) 委一致決(jue) 定,從(cong) 村子的曆史文化裏找答案。
上田村姓氏裏,最多的要數錢姓和劉姓。“村裏曆史積澱厚。劉氏家族明代出過4名進士,錢氏家族是錢王後裔,祖傳(chuan) 十八般武藝,功夫好。”一文一武,潘曙龍娓娓道來。
村裏請來老教師和了解情況的村民組成“文化顧問團”,到臨(lin) 安區檔案館等地梳理村史,找出村裏各大姓氏的記載、家譜裏的族規家訓,提煉文化精神,形成村訓民約。悠久文化被一一挖掘出來。比如劉氏家族,過去每戶人家添了人丁,都要種兩(liang) 棵樹,代表剛正的青岡(gang) 樹和寓意清白的白果樹:長大無論做人做官,都要清白正直。同時,村裏組織老年人“講老古”,從(cong) 神話傳(chuan) 說到祖輩故事,村裏原來哪裏有個(ge) 亭,哪裏有座橋,都認真記錄下來。
潘曙龍說,深挖文化根脈,給了村民極大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文化禮堂的建設也逐漸有了眉目,村史廊、勵誌廊、榮譽欄、武術廊、書(shu) 法廊……都列入了計劃。
聚人氣、提心氣,十幾支團隊輕輕鬆鬆演“村晚”
邊運營邊擴大,現在,上田村的文化禮堂已不局限於(yu) 一座禮堂,而是形成了“文化聚落”:村文化廣場居中,演出廳、鄉(xiang) 治館、劇場、文昌閣、議事廊、天目學堂……環繞周邊。
這裏常常是上田村最有人氣的地方,原先質疑的村民也成了常客。
活動室裏,書(shu) 法隊天天“在線”。村書(shu) 法協會(hui) 有140多名會(hui) 員,其中多人是省、市、區三級書(shu) 法協會(hui) 會(hui) 員,2013年,上田村還成為(wei) 了“浙江書(shu) 法村”。
武術、戲曲、舞蹈、鑼鼓、太極……村裏十幾支文藝團隊特別活躍,輕輕鬆鬆就能演出一台“村晚”。村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錢玉英說,村民們(men) 覺得上台表演很光榮,在外打工的、手頭有農(nong) 活的,都會(hui) 請假參加演出。
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了生活,一些陳年陋習(xi) 自然消弭。村民鄭彩華在村頭開了30多年小店:“過去村民愛聚在小店門口打牌賭博,為(wei) 了這個(ge) ,經常有兩(liang) 口子吵架,這幾年都看不到了,村裏的矛盾糾紛都少了。”
建起來的禮堂,還能如何發揮作用?
一件村民的家庭糾紛,引起了潘曙龍的注意。上田村外來媳婦多。一名外來媳婦叫來老家親(qin) 戚鬧離婚,事情鬧大了,潘曙龍帶著村幹部趕到現場,發現她嫁過來3年都沒有熟悉的鄰裏或村民,“矛盾起因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她能向我們(men) 求助,甚至隻是發發牢騷,可能都不至於(yu) 鬧到離婚。”
自此,村裏有了“新人禮”。每場“新人禮”,潘曙龍都著正裝上台,代表村裏送上賀禮:一套文房四寶、村訓、村歌,和所有村幹部的電話號碼;新人們(men) 接受贈禮,讀村訓,儀(yi) 式樸實而莊嚴(yan) 。
臨(lin) 上小學的孩子,則接受“開蒙禮”。孩子們(men) 登台,在老師示範下,工整寫(xie) 下“人”字。一旁,主持人高聲朗讀:“一撇一捺,立於(yu) 天下,學字習(xi) 禮,正氣浩大。”家人們(men) 在台下共同觀禮。說起今年的開蒙禮現場,村民唐益芳有些感動:“希望這份‘禮物’能陪伴孩子長大。”
為(wei) 了轉變村民的一些陋習(xi) ,文化禮堂請來老師開展普法活動,送戲下鄉(xiang) 時也常選相關(guan) 的戲。家訓裏頭也有武訓:身懷絕技,做人更該亮亮堂堂,將武術文化傳(chuan) 承後人。
武術,成了“文武上田”的亮點。“十八般武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文化禮堂專(zhuan) 門有個(ge) 廳堂,陳列著上田村傳(chuan) 下來的十八般兵器。
武術隊教練李奇生武藝高強,能把村裏最古老的兵器舞得虎虎生風。“到寒暑假,不僅(jin) 本村孩子,還有不少外地孩子慕名來習(xi) 武強體(ti) 。我肩上有重擔,不但教功夫,更教做人道理,傳(chuan) 承好老祖宗的文化!”
從(cong) 組織豐(feng) 富活動到展示鄉(xiang) 土文化,從(cong) 傳(chuan) 播鄉(xiang) 風文明到宣講理論政策,從(cong) 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到開展知識技能普及……農(nong) 村文化禮堂的效用不斷挖掘提升。
“有外地親(qin) 戚朋友來,村民一定會(hui) 帶他們(men) 來禮堂參觀,特別自豪。”錢玉英笑著說,村民告訴她,過去打工,別人問是哪裏人,支支吾吾不敢講,都知道上田村民風不好、環境不好,沒麵子。現在不同了,“文武上田”的品牌越叫越響亮。
“文化禮堂挖出村裏的文化根,還把落後村變成先進村、文明村。我用實際行動表達支持,要沿文化路子走下去!”村民胡偉(wei) 明說。
特色村落、開門迎客,“文化禮堂一台戲”興(xing) 村富民
村風漸好,環境漸美,村民想在家門口就業(ye) 致富的呼聲越來越高。村兩(liang) 委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過去人們(men) 覺得,浙江農(nong) 村富庶,才能養(yang) 得起文化禮堂。咱們(men) 村要反過來,探索用文化禮堂反哺農(nong) 村經濟,用‘文化禮堂一台戲’富民!”
上世紀70年代,村裏曾經組織過一個(ge) 武術團。村民巴如明記憶猶新:“他們(men) 的表演,跟雜技一樣精彩!鑽火圈、後空翻、人疊人,過去到別的村莊表演,村口都放鞭炮迎接。”於(yu) 是,村裏重組“武術團”,把武術排練成表演,去掉特別危險的節目,今年元宵節去臨(lin) 安參加“鬧元宵”活動,一亮相就引來掌聲雷動。
“村裏還跟臨(lin) 安青山湖旅遊公司聯係,他們(men) 把演出放到文化禮堂來,村裏入股並且出節目參與(yu) 。”潘曙龍很有信心:原汁原味的“鄉(xiang) 土味”肯定能吸引遊客,村裏特色表演,讓遊客想看、愛看還能常來。
上田村附近有個(ge) 開發區,村民外出打工十分方便。也因此,過去村裏沒有企業(ye) 落戶,守著這麽(me) 好的山水,全村也沒開出一家像樣的民宿、農(nong) 家樂(le) 。“做飯店、民宿,搞活鄉(xiang) 村遊,現在在風口。我帶著村民外出學習(xi) 了一圈,回來大家意見特別一致,吸引遊客來這吃、住、遊。不突出文化特色,哪留得住人!”潘曙龍說。
村裏策劃,整合當地餐飲特色,推出“文武十八碗”。挖掘內(nei) 涵,講好這18碗菜背後的文化故事;文化禮堂裏,全村善掌勺的村民來了一場餐飲比賽,一致叫好的小菜,作為(wei) 標準供大家學習(xi) 。
開門迎客,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建設思路越來越清晰,上田村續上了珍貴的文脈傳(chuan) 承,突出吳越文化、新安文化交織特色,逐步恢複老地名、老地標,建成“看得見鄉(xiang) 愁”的村落。文化,成為(wei) 上田村發展的“牽引器”。以文化為(wei) 錨,一個(ge) 環境優(you) 美、鄉(xiang) 風文明、經濟發展的新農(nong) 村,生機勃勃。
從(cong) 第一家到上萬(wan) 家,從(cong) 一地經驗到全省推廣,如今,上田村的故事正在浙江各地繼續書(shu) 寫(xie) 。不同地區的農(nong) 村文化禮堂有聲有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長路徑——
“越劇之鄉(xiang) ”紹興(xing) 推出“數智禮堂”,讓群眾(zhong) 自主點播戲曲名段、預約名家演出;在陸羽著《茶經》的徑山鎮,在文化禮堂能體(ti) 驗茶湯會(hui) 、南宋點茶特色活動……一家家文化禮堂,深挖本土文化根脈,日益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村的“文化地標”、農(nong) 民的精神家園,更成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凝聚美好願景的載體(t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