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力
【光明論壇】
作者:張筠(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特約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為(wei) 我們(men) 推動創新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重要遵循。
教育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guan) 鍵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而後者的根本驅動力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揮著人才“蓄水池”的重要作用,科技創新能力最終需要的是創新性人力資本。因此,教育能否培養(yang) 出創新驅動人才,加速人力資本的累積和集聚,不僅(jin) 是一個(ge) 國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關(guan) 係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
當下,“兩(liang) 個(ge) 大局”交織激蕩,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與(yu) 第二次機器革命疊加推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科學探索在多個(ge) 緯度上向縱深拓展,以智能、綠色、泛在為(wei) 特征的群體(ti) 性技術革命引發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重大調整,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正重塑世界競爭(zheng) 格局。創新驅動發展,也因此成為(wei) 許多國家謀求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核心戰略。
增強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和神聖使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能力顯著增強,不少高校從(cong) 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快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聚力打造“國之重器”。從(cong) “神舟”飛天到“北鬥”組網,從(cong) “羲和號”逐日到港珠澳大橋入海,一係列大國工程的背後,凝結了數百所高校的付出和突出貢獻。教育部相關(guan) 統計顯示,過去10年,在基礎研究方麵,我國高校承擔了60%以上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了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在重大科技突破上,高校作為(wei) 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累計突破1000項,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可以說,高校作為(wei)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地,不僅(jin) 承擔著傳(chuan) 播科學知識的重要任務,而且在扮演著科學與(yu) 技術生產(chan) 、發明創造國家隊的重要角色。這種服務能力還表現為(wei) 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緊急關(guan) 頭盡銳“出征”,如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高校迅速響應國家號召,重點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方麵開展緊急科技攻關(guan) ,為(wei) 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我國一些產(chan) 業(ye) 仍處於(yu) 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還存在底層基礎技術、基礎能力不足,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等問題。未來,高校還應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擘畫的路線圖,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能力和水平。
一方麵,要實現“以量謀大”到“以質圖強”的轉變。堅持內(nei) 涵式發展,強化質量體(ti) 係建設,改變以規模擴張為(wei) 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加大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攻關(guan) ,以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wei) 抓手,加快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推動應用基礎研究。打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鏈的“最後一公裏”,促進價(jia) 值鏈、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精準對接,實現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價(jia) 值轉化。加大有利於(yu) 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未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趨勢,甚至“冷門”“絕學”等方麵的原創性研究和應用。
另一方麵,要實現從(cong) “服務”到“服務+引領”同步轉變。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社會(hui) 對先進科技和高素質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高校要找準服務麵向,不斷強化辦學特色,發揮高校人才集聚和知識密集優(you) 勢,建立起跨部門、跨院校(所)、跨行政區域、跨學科以及企業(ye) 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網絡型、對鏈式、無縫隙合作機製,引領各行業(ye) 創新驅動發展。要通過拓展服務空間和提升貢獻力,實現與(yu) 經濟社會(hui) 的深度融合,贏得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以深化改革和內(nei) 部治理增強辦學活力,通過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理順內(nei) 部關(guan) 係,改變評價(jia) 方式,擴大辦學自主權,釋放發展活力,充分發揮各類辦學要素的最大效率,最終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