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多地加快建設慢行係統,市民慢出行意願上升——慢行係統讓出行更便利

發布時間:2022-12-20 16:0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段時期以來,非機動車道被路邊停車位擠占,汽車與(yu) 自行車、行人“搶道”,線杆、箱體(ti) 等占壓設施設置無序……種種困擾,為(wei) 自行車和步行出行帶來安全隱患,也會(hui) 影響群眾(zhong) 的出行體(ti) 驗。

  近年來,各大城市加快建設集通勤、健身、休閑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慢行交通係統,為(wei) 騎行、步行提供良好環境,慢出行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在傳(chuan) 統觀念中,城市代表著速度、快節奏,為(wei) 何眾(zhong) 多城市如今想方設法打造“慢行係統”?慢出行緣何受歡迎?慢行真的“慢”嗎?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市民慢出行意願持續提升

  在北京通州,市民高先生“曬”出自己最鍾愛的騎行路線:從(cong)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經漕運碼頭,一路盡享大運河畔自然風光。

  騎行已成為(wei) 高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次打卡照片都獲得好友連連點讚。“在市區騎行能感受城市的發展變化,在郊區可以領略美景。”通過騎車,他收獲滿滿:鍛煉了身體(ti) ,放鬆了心情,結識了很多“騎友”。

  和高先生一樣,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也是一名騎行愛好者。他注意到,北京這兩(liang) 年道路上自行車道標識多了,非機動車道不斷改造拓寬,騎行安全更有保障。

  從(cong) 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zhuan) 用路有效提升通勤出行效率;在東(dong) 黃城根大街,能明顯看到“自行車優(you) 先”標識。在按照自行車先行設計的道路上,騎行者享有先行權;在平安大街西城段,公交站設在機非隔離帶,公交車進站不再影響騎車……楊新苗表示,通過騎行環境的改善,更多人跨上自行車,感受騎行魅力。

  伴隨綠色出行觀念深入人心,騎行之外,步行也成為(wei) 許多人出行的選擇。家住福建廈門的陳女士以往通勤都是自駕或打車,自從(cong) 公司門口的健身步道修好後,她選擇了“地鐵+步行”上班。不僅(jin) 規避了堵車,沿途還能賞景怡情。

  作為(wei) 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補充,步道在緩解交通擁堵的同時,還結合了廈門山、海、湖等天然生態景觀,讓人更接近自然。公司旁還有一條環湖步道,工作之餘(yu) ,陳女士經常來這裏散步,“飯後休閑、娛樂(le) 健身,慢行步道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

  慢行交通是相對於(yu) 快速機動化交通方式而言的,也稱為(wei) 非機動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它既包括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工具與(yu) 停車設施、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信號標識,也包括與(yu) 軌道、公交等相銜接的換乘設施及配套管理服務。

  近年來,各大城市紛紛加快建設慢行交通係統。“十四五”期間,北京將五環以內(nei) 路麵寬度12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劃自行車道,打造約400公裏的濱水慢行係統;深圳計劃每年建成不少於(yu) 300公裏的非機動車道;重慶提出“山城步道總裏程2200公裏、自行車道450公裏”的目標……

  市民慢出行意願持續提升。2021年,北京全市共享單車年騎行量達9.5億(yi) 人次,中心城區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達47.8%,創近10年來新高;深圳慢出行比也由2016年的58%提升至62%;部分中小城市慢出行比高達70%以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步行和自行車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維持城市正常運轉方麵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總工程師周樂(le) 表示,在城市交通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中,重視保障慢行交通路權日益成為(wei) 共識。

  中國發展慢行交通優(you) 勢足

  為(wei) 啥慢出行受歡迎?首要因素是便捷。楊新苗說,在較短距離內(nei) 騎行比乘汽車出行所需時間差不了多少。在交通擁堵的情況下,騎行、走路甚至更快,可謂慢行不“慢”。

  同時,慢行交通環境的改善大大優(you) 化了人們(men) 慢出行體(ti) 驗。上班族小王的住所距離單位約3公裏,他經常騎車或步行上班。“以前很多道路機非混行,很不安全。騎車時,容易和後麵疾馳而來的汽車碰撞、剮蹭。有時汽車突然一聲鳴笛,讓人措手不及。”小王調侃說,沒有機非隔離帶,也沒有護欄,兩(liang) 邊都是車,自己成了“肉夾饃”。

  小王繼續講述自己的經曆:有次騎車,停靠在路邊的汽車車主猛地打開車門,幸虧(kui) 反應及時,要不就直接衝(chong) 上去了。“好在今天,身邊越來越多的道路設置了機非隔離帶,將自行車和汽車分流,有的地方還鼓勵削減路邊機動車停車位,這都提升了騎行的安全感。”

  還有交通信號及標誌標線的改進保障著交通係統安全有序運轉。長期以來,相較於(yu) 機動車交通係統,非機動車交通信號、標誌標線缺失或不規範問題普遍存在。“北京馬甸立交橋形似苜蓿葉,好多次轉著轉著就‘找不著北’了。”想起之前騎車通過馬甸橋去北土城公園健身的情景,市民李先生不由感慨。現在,北京公安交管部門在馬甸橋試點非機動車三級指路係統,“路標清晰、明確,一看就知道往哪兒(er) 騎。”

  除了方便,慢行也能放鬆身心,提升生活品質。各大城市把慢行係統從(cong) 最初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休閑”轉換。在騎行和步行中,親(qin) 近一草一木、感受鳥語花香,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在城裏“郊遊”的愉悅,感歎“出行原來也能這麽(me) 浪漫!”

  “中國已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出行方式的轉變有助於(yu) 實現‘雙碳’目標。”楊新苗介紹,步行、騎車都是綠色出行方式。以騎行為(wei) 例,若一名汽車使用者轉為(wei) 騎車出行,一年就能減少1噸碳排量。

  騎行、步行受歡迎,推廣慢出行有了良好群眾(zhong) 基礎。那麽(me) ,中國發展慢行交通還有哪些優(you) 勢?周樂(le) 表示,城市道路中預留非機動車道是中國大多數城市市政道路規劃設計與(yu) 建設的“標配”,這為(wei) 國內(nei) 城市提供了國外城市所不具備的慢行交通基礎網絡條件。

  “中國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利用混合,意味著城市居民的出行大多不需要太遠距離,就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周樂(le) 說,這是慢行交通在中國城市中的天然優(you) 勢。

  從(cong) “有道可行”到“有道好行”

  家住北方一座城市的劉先生喜歡騎車閑逛。一天,他正騎著,突然發現前方竟沒“道”了。於(yu) 是,劉先生隻能在最外側(ce) 的機動車道上騎行。還有幾次,越往前走,非機動車道越窄。

  “騎行的連續性有時也很差,比如一輛汽車在前麵堵著路,我要停下。有時路邊有家單位,進入的車在門口排著長隊,我又得停下等。”劉先生無奈地說。

  周樂(le) 指出,現有部分城市道路上,步行和騎行不連續、“斷頭路”等問題突出,影響了人們(men) 慢出行感受。在解決(jue) 慢行係統“有道可行”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提升設施的人性化、精細化,使得“有道好行”。

  “這就迫切需要從(cong) 規劃設計的源頭入手。”周樂(le) 說,一方麵,要寫(xie) 好空間保障“大文章”。高效整合利用空間資源,充分保障步行和自行車的通行與(yu) 停駐空間。另一方麵,也要搞好“小設計”。比如麵對汽車進出的幹擾,路邊單位的大門閘口可以采取往裏移等方法,減少車輛排隊對外麵自行車與(yu) 行人的影響;建設慢行道路,同時做好遮陰綠化、照明、休憩等配套設施建設,營造宜人環境等。

  楊新苗提出,針對路邊停車突然開門情形,實踐中,有城市使用了“四邊形線”。該線劃定的區域為(wei) 汽車車主開門、下車預留空間,能有效保護騎行者及汽車使用者的安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早高峰時,有的司機為(wei) 了更快通過,選擇駛入非機動車道。即便區分了機非車道,現實中,機動車搶占路權的現象頻發。治理此亂(luan) 象,還須“軟硬”兼施。

  “硬”的方麵,周樂(le) 建議,要運用包括大數據在內(nei) 的多種方式綜合調查研判、科學評估,梳理慢出行需求量大的區域、路段,明確慢行交通優(you) 先通行權,重點對機動車違法占道行駛、違停等加大監管執法力度。

  “軟”的方麵,楊新苗指出,應加強市民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通過宣講交通安全常識、曝光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等形式,進一步增強司機文明駕駛與(yu) 行人安全出行意識。

  如果說城市主幹道與(yu) 公共交通是“主動脈”,那麽(me) 慢行交通就是“毛細血管”。暢通城市交通大循環,需要二者高效接駁。而慢行係統的薄弱環節,往往是“最後一公裏”的接駁。正如部分市民反映的,步行、騎行有時是為(wei) 了坐地鐵、乘公交,慢行係統建設今後要在如何更好地解決(jue) 步行、騎行與(yu) 公共交通的接駁問題上多下功夫。

  慢行係統不隻是建設路網,在北大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沂璠看來,它跟各種公共設施、生活圈以及停車管理設施等的銜接,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隻有將城市各區域內(nei) 的慢行係統串聯起來,才會(hui) 形成一個(ge) 更好更大的服務網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