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智能……多措並舉增強能源供應 保障市民溫暖過冬
發電集團開足馬力 多舉(ju) 措全力保供
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供暖季,能源供應壓力增大。為(wei) 有效應對冬季寒冷天氣對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衝(chong) 擊和影響,五大發電集團開足馬力,全力保障冬季能源供應。
截至12月16日,國家能源集團自產(chan) 煤完成5.69億(yi) 噸,同比增長4%。發電量1.09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3.4%。北方十省121台供熱機組按時開栓,全力以赴保障民生供暖。
中國華電已完成發電量6127億(yi) 千瓦時,電煤供應1.88億(yi) 噸,創曆史新高。煤機發電量同比增長69%,電煤供應同比增長66%。
國家電投目前整體(ti) 燃料煤庫存量1621.7萬(wan) 噸,可用天數可達26.9天。同時還專(zhuan) 門設立保供資金池,已累計向41家保供企業(ye) 提供低成本保供資金193億(yi) 元,為(wei) 保供企業(ye) 提供了充足“口糧”。
中國華能218台供熱機組、2890個(ge) 供熱站“開足馬力”,應發盡發,已完成供熱量超31432萬(wan) 吉焦,同比增長6.67%,供熱麵積超10億(yi) 平方米。
中國大唐承擔三北地區8億(yi) 平方米居民供熱任務,目前已經累計完成供熱量2562.95萬(wan) 吉焦,同比增長18.95%,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人民群眾(zhong) 溫暖過冬。
“綠能”保供:核能供熱、風電光伏供熱
在我們(men) 的印象中,冬季能源保供主要是傳(chuan) 統火電廠的任務,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綠色能源也加入保供大軍(jun) 裏來。
今年供熱季,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首次實現核能供熱。它是用2號核蒸汽供應係統產(chan) 生的蒸汽,加熱采暖係統內(nei) 的水,從(cong) 而將熱量送往各供熱用戶。相較於(yu) 往年傳(chuan) 統供熱方式,核能供熱可節約用電1200萬(wan) 千瓦時,折合節約原煤7055噸,減排二氧化碳12564噸,大幅提高了采暖係統的換熱效率,改善生態環境。
無獨有偶,在山東(dong) 海陽,國家電投的“暖核一號”核能供熱項目正在為(wei) 海陽市全城區500萬(wan) 平方米的20萬(wan) 居民“零碳”供暖,這也是我國最大的核能供熱項目,海陽市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零碳”供暖城市。而浙江秦山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也已經陸續開始核能供熱。
在青海海南州興(xing) 海縣,大唐風電光伏供熱項目一期已經開始投入供熱。項目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風力和陽光資源,實現“風光—電能—熱能”的轉化。
中國大唐青海興(xing) 海風光供暖項目指揮長 楊元慶:整個(ge) 項目預計明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完成後可實現全縣101萬(wan) 平方米供暖,項目為(wei) 零排放,每年可節約標煤4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5萬(wan) 噸,將為(wei) 三江源地區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智能”保供:高效低碳
隨著智慧網絡在保供工作中的應用,傳(chuan) 統的保供工作也有了新變化。特別是在邊遠地區,保供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深夜兩(liang) 點,氣溫已降至零下24攝氏度,華電新疆公司昌吉分公司的供熱調度中心燈火通明。智能大屏上,實時跳動著遠程采集來的供熱係統關(guan) 鍵運行數據。
據了解,這個(ge) 智能平台運用大數據先進技術,可實時顯示供熱區域的各換熱站以及各管網參數的相關(guan) 運行參數,編織了一張集電廠產(chan) 熱、管網輸熱、換熱站換熱、居民用熱於(yu) 一體(ti) 的“智慧熱網”,用戶在家中就可以感受到“智能供熱”帶來的“恒溫”體(ti) 驗。
華電新疆公司副總經濟師兼供熱辦公室主任 韓波:通過智能化調整和控製,能夠使廣大居民家中的溫度更加恒定和舒適,同時對於(yu) 城市供熱係統的能耗可以有效降低10%,也更加符合當前節能和低碳發展的需要。
根據氣象遙感監測,11月下旬以來,新疆昌吉州積雪總麵積與(yu) 曆年同期均值相比多了七成,平均氣溫同比偏低5攝氏度左右,這對於(yu) 電網的運行安全帶來重大挑戰。昌吉供電公司提前發布預警,啟動應急響應機製,上下聯動強力做好各項防範和應對,對192座變電站開展電網設備特巡特護,所轄220千伏變電站恢複有人值守,重點檢查設備外絕緣情況和可能凝露、凍裂的部位及覆雪情況。
國網昌吉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副主任 孫國龍:我們(men) 應用北鬥通信+智慧監控網絡平台對昌吉州主網線路99個(ge) 覆冰隱患點開展溫濕度和導地線覆冰厚度監測,做到實時監測、實時預警、及時處置,確保冬季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