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自信的物質載體 文化精神的視覺傳本

發布時間:2022-12-21 17: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許向群(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策展委員會(hui) 副主任)

  作為(wei) 修藝術之典、傳(chuan) 文化精神的規模浩大的國家級文化工程,“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卷帙浩繁的圖像采集、擇取與(yu) 研究、梳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鑄就了世紀精品,為(wei)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傑出的樣本。下麵就“中國曆代繪畫大係”與(yu) 古今繪畫研究談三點感受:

  第一,“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具有百科全書(shu) 般的索引作用和文獻價(jia) 值。古今繪畫研究中,圖像文獻是基本要素,除了接觸原件之外,通過印刷品或數字圖像來進行分析研究成為(wei) 重要的途徑之一。因此,係統完整的高精度圖庫及能夠還原原“境”氣息的印刷變得至關(guan) 重要。“大係”編纂團隊通過世界範圍內(nei) 的搜集、梳理,整合調動各方力量,借助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的契機,以集大成的編輯理念和思路,通過對“全”“精”“真”的不懈追求,匯聚了海內(nei) 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繪畫珍品。同時借助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還原真跡麵貌,為(wei) 今天的中國曆代繪畫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學和圖像學基礎。這一“修典”工程顯然是文化自信自強的一種體(ti) 現。

  第二,“中國曆代繪畫大係”薈萃了圖像與(yu) 研究文本的豐(feng) 碩成果,形成了圖文並茂的互文關(guan) 係。“大係”的編纂過程,從(cong) 某種角度來看是一次追尋海外散佚名跡的學術交流活動。浩如煙海的中外圖像采集,對編纂出版的歸納與(yu) 選擇提出了極高的學術要求。通過匯總已有的中外有關(guan) 中國曆代繪畫的研究成果,陳述代表性的觀點,兼顧有爭(zheng) 議的問題,這種兼收並蓄的編輯思路,為(wei) 研究提供了豐(feng) 富多維的學術參照和發掘空間。比如,通過“補缺”的方式,將分散在不同收藏機構的成套作品進行還原,從(cong) 而使研究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呼應關(guan) 係和整體(ti) 韻致;再如,通過“並置”“歸類”等方式,將同題材或同作者的有爭(zheng) 議的作品進行綜合呈現,這種直觀的比較為(wei) 作品的真偽(wei) 鑒定和曆史價(jia) 值判斷提供了多重信息和依據。

  第三,“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汲取的新資料、新觀念為(wei) 學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十餘(yu) 年來,“大係”編纂團隊奔波數十萬(wan) 公裏進行實地拍攝,足跡遍布海外百餘(yu) 家文博機構和收藏單位,將3000餘(yu) 件(套)海外所藏中國繪畫精品的高清圖像收入“大係”之中,其中不少繪畫精品鮮為(wei) 人知。“大係”接近原作的精美呈現,尤其是那些海外珍品的高度還原和細節再現,為(wei) 學術研究提供了新鮮“養(yang) 料”,這些新材料不但能夠補充和完善已有的研究框架,還能夠促動建立一種全新的研究模式。另外,近年來,美術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其他方麵越來越多地交織互通,中國美術史與(yu) 中國文化、中國曆史的研究已經融合在一起。“考古美術學”作為(wei) 美術史的重要分支,有著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以及與(yu) 其他領域的互動。“大係”在《先秦漢唐畫全集》中專(zhuan) 設了“考古發現卷”,顯然是對這種研究趨勢的關(guan) 注與(yu) 呼應。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早已開始用數碼技術發掘、研究藝術品,“大係”所匯集的現有最全麵的中國曆代名畫“數字化”文獻,必將為(wei) 數字化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稿件由光明日報記者陸健采訪整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