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活化石”點亮美好家園
白居易詩句中的姑蘇城、有1400多年曆史的徐州窯灣古鎮、孕育出長江中下遊考古學文化代表的南京湖熟……12月8日,江蘇省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名單發布,200個(ge) 地名入選。
根據黨(dang) 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jue) 策部署,今年我省開展首批省、市、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申報評定工作,夯實地名信息數據庫,努力做到不漏一個(ge) 地名文化遺產(chan) ,打牢地名保護活化使用的根基。
省民政廳副廳長趙庭樸介紹,江蘇在全國率先全麵啟動省、市、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評定工作,截至9月評出819個(ge) 首批縣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448個(ge) 首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並從(cong) 中評選出200個(ge) 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地名是曆史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之一,是“寫(xie) 在大地上的曆史”。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的評定,有助於(yu) 彰顯城市個(ge) 性,更好地保護地名文化,提升城鄉(xiang) 文化辨識度,凝聚居民認同感和向心力。
據介紹,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以古城、古鎮、古村落3類地名為(wei) 評定範圍,評出金陵、建康、姑蘇、沛縣等50個(ge) 古城地名,淳溪、梅裏、楓橋等79個(ge) 古鎮地名,前楊柳村、花神廟、草堰等71個(ge) 古村落地名。以南京為(wei) 例,古村落地名中,能仁裏、七家灣、花神廟、黃龍峴都是本地人耳熟能詳的地方。人們(men) 走在傳(chuan) 承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熟悉的道路上,住在以此命名的小區裏。地名,成為(wei) 流傳(chuan) 千百年、如今依然可知可感的“活化石”。
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孫燕介紹,圍繞具有重要傳(chuan) 承保護價(jia) 值的曆史地名,江蘇正在進行數字化保護,建立數據庫。各設區市、縣(市、區)均建立本級曆史地名保護名錄,共收錄曆史地名1.3萬(wan) 多條。結合地名文化遺產(chan) 評定,各地積極為(wei) 曆史地名樹碑立牌,全省為(wei) 古鎮、古村、古街巷、曆史文化街區等立牌2000多塊,包括烏(wu) 衣巷、青果巷、山塘街、西津渡等曆史悠久、聞名中外的老地名,用濃縮的筆墨向人們(men) 展示老地名的位置、文化內(nei) 涵、曆史遺存等信息。
“此次發布的名單中,我省現有的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基本上都已被列為(wei) 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省住建廳二級巡視員王守慶介紹,目前江蘇保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國曆史文化名鎮31個(ge) 、中國曆史文化街區5片,數量居全國第一。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防止大拆大建,不破壞老城區傳(chuan) 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遷移、拆除曆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jia) 值的老建築。我省通過保護老地名的物質空間載體(ti) ,進而實現對地名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有力支撐。
據最新統計,近兩(liang) 年,全省共活化使用老地名800多個(ge) 。趙庭樸表示,活化使用是最好保護方式。評定地名文化遺產(chan) 隻是第一步,如何用好地名這一世代相傳(chuan) 的寶藏,並放大遺產(chan) 的現代價(jia) 值,是弘揚地名文化的又一道考題。
為(wei) 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今年民政部確定70個(ge) 縣(市、區)為(wei) 全國“深化鄉(xiang) 村地名服務,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我省南京市江寧區、溧陽市、蘇州市吳中區和淮安市淮安區入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當地優(you) 秀文旅資源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將隨著地名文化的傳(chuan) 播,得以進一步推廣。
此次入選的古鎮地名十二圩地處儀(yi) 征東(dong) 南,南濱長江,北枕儀(yi) 揚運河。近年來,當地深挖十二圩曆史價(jia) 值,恢複並建設特色曆史文化街區,建了7個(ge) 微博物館,激活帶動當地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
省方誌辦主任左健偉(wei) 認為(wei) ,一個(ge) 地名就是一部高度濃縮的地方誌。比如,延陵是常州在春秋時期的古地名。江南地區從(cong) 蠻夷之地到文明開化,就跟延陵這個(ge) 地名有關(guan) ,因而延陵此次被列入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chan) 。今後,我省還要繼續加大地名曆史資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豐(feng) 富的文化形態講好地名故事。
據悉,省民政廳將會(hui) 同文旅部門,將符合條件的地名文化遺產(chan)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範圍。民政部門將常態化更新國家地名信息庫和省區劃地名信息係統數據,打造區劃地名“雲(yun) ”博物館;推進各地實現“互聯網+地名”等服務方式,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樣化的標準地名信息服務,讓地名文化“活化石”煥發時代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