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冬至在古代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具有哪些傳統內涵?

發布時間:2022-12-22 14: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古往今來,冬至都是一個(ge) 重要的節氣,也被視為(wei) 一個(ge) 吉祥的日子。

  傳(chuan) 統的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國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邵鳳麗(li) 表示,冬至又稱長至節、亞(ya) 歲等。在古代,其熱鬧程度曾不亞(ya) 於(yu) 過年。

  此外,冬至也曾被視為(wei) 一歲時令的起點,故自漢代以來,就存在著賀冬的慣製。在民間,家家喝冬酒、吃湯圓、祭祖先、拜賀長輩。

  一個(ge) 吉祥的日子

  以傳(chuan) 統的觀念來看,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兼具自然與(yu) 人文兩(liang) 大內(nei) 涵。

  冬至一陽生,它是“陰陽轉化”的重要節氣。邵鳳麗(li) 解釋,冬至萌芽於(yu) 殷商時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也是傳(chuan) 統計算時令的基點。

  《尚書(shu) ·堯典》也有相關(guan) 記載。其中“日短”指的就是冬至,即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漢書(shu) 》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men) 認為(wei)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過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新一輪節氣開始,自是一個(ge) 吉祥的好日子,應該慶賀。

  比如,古代曾有這樣的情況:民間歇市五天,歡度佳節,其熱鬧程度不亞(ya) 於(yu) 過年。

  冬至大如年

  正所謂“冬至大如年”,如果說,冬至居於(yu) 新舊更替的時節,那自然也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文化意義(yi) ,冬至的許多習(xi) 俗、儀(yi) 式恰恰與(yu) 人們(men) 對這一時節的感受有關(guan) 。

  邵鳳麗(li) 說,冬至不僅(jin) 具有時令標記的意義(yi) ,也曾長期被視為(wei) 與(yu) 新年媲美的人文節日,號稱“亞(ya) 歲”“冬節”“長至節”。其實,冬至在上古時期就是新年。

  在曆法時代之前,人們(men) 通過觀測天象,將冬至作為(wei) 年度循環的起點。

  冬至時節,鄉(xiang) 村裏舍都要祭祀祖先,以祈求福佑。這是因為(wei) 冬至月在古代曾長期作為(wei) 歲末之月或歲首之月。殷代的年終大祭“清祀”便是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

  漢代之後改用夏曆,人們(men) 將歲末大蠟移至十二月,無論是孟冬、仲冬還是季冬,作為(wei) 年終祭禮的祭祖典禮,始終圍繞在冬至前後。

  根據《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京師最重視冬至節,這一天,人們(men) 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祖先。民間把這種冬至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

  記憶中的餃子與(yu) 湯圓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每年冬至,家裏都要吃一頓餃子,以求冬季平平安安。

  相傳(chuan) 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wei) 官,告老還鄉(xiang) 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鄉(xiang) 親(qin) 們(men) 衣不遮體(ti) ,有不少人的耳朵也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

  於(yu) 是,張仲景讓弟子搭起醫棚,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入鍋裏煮熟,然後撈出來剁碎,再用麵皮包好,煮熟後分給百姓吃。

  很快,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men) 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冬至吃“捏凍耳朵”(即餃子)的習(xi) 俗。

  邵鳳麗(li) 認為(wei) ,對一些北方家庭來說,過節吃餃子可以算是一種傳(chuan) 承下來的生活習(xi) 慣,也是對傳(chuan) 統習(xi) 俗的繼承,這是一種文化基因。

  包括餃子在內(nei) ,冬至的美食多種多樣。比如吃湯圓是冬至的傳(chuan) 統習(xi) 俗,江南尤盛。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傳(chuan) 統的姑蘇人家,也會(hui) 在冬至夜喝可口的冬釀酒。

  “數九”與(yu) 九九消寒圖

  歲月流逝,古人發明了不少應對寒冬的消遣娛樂(le) 活動。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wei) 寒盡。”

  邵鳳麗(li) 介紹,從(cong) 宋代開始,“九九歌”流傳(chuan) 於(yu) 大江南北。中國南北地域差異很大,但其記述的冬春交接的時間方式沒有變化。唱著“九九歌”,人們(men) 一步步走出冬天,迎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九九消寒圖”是古代閨閣女子、文人雅士以圖畫的形式標示由冬到春的時間流轉。染梅和填字是兩(liang) 種最為(wei) 流行的方式。

  和染梅相似的是另一種塗圈的方式,將八十一個(ge) 圈分九行九列,每日圖一圈,且塗抹的位置根據天氣而定,如天晴塗上半部,陰雨塗下半部。

  “‘數九’一般從(cong) 冬至開始,如果冬至這一天是陰曆單數,那麽(me) 就從(cong) 這一天算起;如果是雙數,那就從(cong) 第二天開始計算。古人認為(wei) 九是陽數,‘數九’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邵鳳麗(li) 稱。(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