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雙慧眼”保隧道施工平安

發布時間:2022-12-22 15:0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國具有全球最發達的交通運輸網,鐵路隧道長度居世界之首。由於(yu) 隧道施工本身的特殊性和不可預見性,不可避免會(hui) 出現病害,一旦發生“掉塊”之類的質量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地質雷達檢測法是隧道工程質量檢測的重要方法,目前國內(nei) 隧道檢測行業(ye) 使用的探地雷達基本上被美國、瑞典、意大利等國的品牌壟斷,國有品牌隻占有小部分市場。依靠現有設備,費時耗力且容易產(chan) 生誤判。

  中鐵四局集團每年都會(hui) 麵臨(lin) 大量的隧道施工以及雷達監測工作,其下屬的安徽數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直在組織專(zhuan) 家試圖破解這一行業(ye) 難題,其間曆經輾轉,直到宋恒博士的加入,才共同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徑:直接實時智能分析雷達原始數據,自動判識精度可達到理論最佳水平。

  “過去要對著圖像數鋼筋,每百米的數據往往耗時10分鍾,現在1秒鍾就能完成,然後再進行人工的校核,效率提升百倍,精確度也大幅提升。”宋恒說。

  正是在隧道現場的試用中,宋恒感受到雷達檢測操作的艱辛不易,工人要托舉(ju) 著沉重的設備貼著隧道內(nei) 壁進行覆蓋檢測。那種陰暗潮濕、塵土飛揚的工作環境,讓長期身居實驗室的宋恒感到震撼。如何改善隧道雷達檢測的環境和條件?團隊由此開始了從(cong) 軟件到硬件的技術集成應用,開發出輕量化的智能雷達一體(ti) 化主機,手持重量不到兩(liang) 公斤。

  “坐在實驗室裏搞不出這樣的成果!不僅(jin) 依靠充足的經費支持,我們(men) 依托的是中鐵四局近20年的現場檢測數據和專(zhuan) 家經驗,以及信息管理、地質機構等多領域專(zhuan) 家的共同參與(yu) 。”據宋恒介紹,目前團隊正在著手硬件設備全麵“國產(chan) 化”的工作,同時正在設計開發“非接觸”式檢測雷達,實現工作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90後章鈺原先專(zhuan) 業(ye) 是生物科學,入職公司從(cong) 事雷達檢測相關(guan) 的軟件開發。章鈺所在的這支隧道雷達團隊有20人,主要由博士、碩士構成,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men) 在創新的熔爐中接受淬煉,共同成長。該團隊的上級管理部門,曾獲得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集體(ti) ”榮譽稱號。

  33歲的王擴原先的專(zhuan) 業(ye) 是信息與(yu) 計算科學,現在已經精通隧道工程業(ye) 務,他感受最深的是——實踐出真知。“在辦公室敲代碼遠遠不夠,需要和一線操作人員接觸溝通,做產(chan) 品要以客戶為(wei) 中心,為(wei) 他們(men) 解決(jue) 實際問題”。

  在28歲的算法工程師張歡看來,自己的成長得益於(yu) 團隊成員“手把手”的幫扶。“剛入職就接觸隧道雷達無損檢測項目,對我而言是一個(ge) 挑戰,好在小夥(huo) 伴們(men) 都會(hui) 耐心講解其中的細節,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了解到了項目的要點”。

  為(wei) 了加快青年員工成長成才,安徽數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發布了“數智賦能——護航計劃”人才培養(yang) 實施方案,按人員職級、專(zhuan) 業(ye) 分類製訂培養(yang) 計劃。公司通過開展“導師帶徒”“技術沙龍”“創新進取,奮鬥築夢”“青年技能大賽”等一係列活動,營造交流學習(xi) 氛圍,培養(yang) 優(you) 秀青年技能人才。

  2022年9月20日上午,世界製造業(ye) 大會(hui) 開幕式暨主旨論壇在合肥舉(ju) 行。在開幕式上,中鐵四局集團所屬的安徽數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隧道智能雷達係統”麵向全球發布。

  那天上午,平素不太注重衣著的宋恒博士特意換上一身新裝,看到傾(qing) 注多年心血的研發成果首個(ge) 發布時,他的熱淚奪眶而出,辦公室裏的年輕同事也都激動萬(wan) 分。

  就在世界製造業(ye) 大會(hui) 開幕式的第二天,宋恒又帶著團隊的小夥(huo) 伴們(men) 上路了。目前,這套隧道智能雷達係統已經在贛深鐵路、池黃高鐵等多個(ge) 在建隧道工程中得到示範應用,計劃2023年下半年在中國中鐵全係統推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