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京十條”發布半個月後 社區醫院如何扛住感染高峰

發布時間:2022-12-23 10: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半個(ge) 月前,北京市發布優(you) 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條措施。這個(ge) 被稱為(wei) “京十條”的新政,允許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居家隔離。隨後,北京市衛健委立即要求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要建立發熱診區,同時發布了陽性感染者的社區健康管理專(zhuan) 家指引。

  12月20日,北京市豐(feng) 台區馬家堡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已經回落到正常水平。在前一天北京市政府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藥監局副局長王厚廷說,北京的13家藥企正滿負荷生產(chan) ,還通過兄弟省市支援彌補藥品短缺,並精準投放到醫療機構。

  發布會(hui) 上的這個(ge) 信息,具體(ti) 到基層醫療機構來說,就是退燒等四類藥品基本能夠得到保證。 “算是頂住了第一波的衝(chong) 擊。”馬家堡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應軍(jun) 說。

  當政策目標轉為(wei) “保健康、防重症”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在戰“疫”中的職能也跟著急速調整。

  在北京市朝陽區三裏屯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崔學利看來,政策優(you) 化前,他們(men) 的部分工作重點還是“追陽、判密”,要對接轉運陽性感染者,對社區的密接進行管理;可一夜之間,既需要應對陽性感染者居家後海量的健康谘詢,又要滿足百姓開藥的需求,還需要開設發熱門診。

  崔學利說,新政實施前後,感染者數量增加,導致門診量激增。為(wei) 了減少居民的等候時間,隻能開放所有科室為(wei) 居民開感冒、退燒等藥品。

  馬家堡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的社區居民有11萬(wan) 人。陳應軍(jun) 說,平日裏,他們(men) 的門診量隻有1200人次左右,但12月9日之後的一周內(nei) ,門診量翻了一番,不少居民來排隊開藥。同時,門診醫生也被第一波感染席卷,減員嚴(yan) 重。

  從(cong) 11月開始,崔學利已住在辦公室45天。11月中下旬,受奧密克戎變異株席卷,北京每日新增感染者一度達數千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不少人員都在社區支援核酸檢測、管理密接,忙得連軸轉。12月8日政策優(you) 化後,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人員要維持衛生服務中心接診、開藥工作。

  陳應軍(jun) 說,最捉襟見肘的時候,藥品隻能“限購”——以前布洛芬都是按盒開,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就開半盒,以保障更多家庭買(mai) 到藥。

  北京市衛健委黨(dang) 委委員屠誌濤12月19日曾通報說,北京正快速增設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由94家增加至1263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占了960家。

  以豐(feng) 台區為(wei) 例,據豐(feng) 台區衛健委的消息,截至12月21日,該區已對140個(ge)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診療空間進行整合,規劃出接診發熱等11類症狀患者的就診專(zhuan) 區,形成“發熱診室”;同時,在全區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為(wei) 主、社區衛生服務站專(zhuan) 區發熱診室為(wei) 輔的基層醫療機構“應接盡接”體(ti) 係。

  陳應軍(jun) 說,以前,發熱等11類症狀的患者都必須轉診到上級發熱門診做排查;而現在,在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進行血常規和胸片的檢查,發熱患者能夠得到診療和用藥的保障。

  基層醫療機構過去3年間積累起的家庭醫生的工作經驗發揮了最大功效。家庭醫生既要承擔居民問診的任務,又要關(guan) 注轄區內(nei) 高危人群,一旦他們(men) 有危急情況,要通過已經建立的醫聯體(ti) 模式,積極向上級醫院轉診。

  12月21日,豐(feng) 台區了公布547個(ge) 全科家庭醫生團隊信息。豐(feng) 台區西羅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蔡珊珊說,最近,很多家庭醫生的電話都響個(ge) 不停,最多的一天得接上百個(ge) 電話;有時還需要和居民視頻連線,進行遠程用藥指導。

  近年來,北京加強社區醫院與(yu) 二三級醫院結成醫聯體(ti) ,轉診渠道變得更加暢通。

  聞英是北京市海澱區北太平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近期曾安排一名82歲的急性心梗老人轉診。當時是半夜兩(liang) 點多,正值班的聞英看到微信群裏出現的就醫需求後,立即給患者打電話詢問情況,並判斷患者可能是急性心梗。聞英快速聯係北醫三院發熱門診進行轉診。經確診,患者確實是急性心梗。及時植入支架後,患者病情終於(yu) 平穩。

  從(cong) 11月9日到12月下旬,該中心共向二三級醫院轉診500多人。該中心主任甄冬雲(yun) 說,近期,社區家庭醫生除健康指導外,還會(hui) 承擔經過二三級醫院治療後、病情已較穩定的重症患者轉診回社區的健康管理。

  多名北京社區醫療機構負責人都表示,對第一波感染高峰,算是扛住了,當前更重要的任務,一方麵要恢複正常的診療秩序,滿足居民日常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麵要重點摸清社區高危人群的情況,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men) 的問診求醫需求。

  本報北京12月2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