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點亮“老家河南”
河南是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確定的“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省份。今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鶴壁市、欒川縣、寶豐(feng) 縣、長垣市、輝縣市、溫縣、林州市、信陽溮河區8個(ge) 市(縣、區)為(wei) 河南省首批“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地區,支持其開展試點工作,試點期限為(wei) 1年。幾個(ge) 月來,這些試點地區圍繞非遺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民宿”、非遺研學旅遊基地建設、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打造等方麵下功夫,探索“非遺+旅遊”發展新路徑。
非遺工坊帶動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
“欒川豆腐製作技藝”張盤豆腐作坊、“二十四節氣”隱心穀民俗園、“傳(chuan) 統小木作技藝”雞冠洞小木作傳(chuan) 習(xi) 所、“豫西民居營造技藝”大王廟及石門土屋、重渡溝民俗一條街、寨溝豆腐宴、“走馬燈”非遺研學基地……在河南欒川縣,依托非遺項目成立的非遺工坊,帶動當地300餘(yu) 戶就業(ye) ,線上線下創造產(chan) 值2500餘(yu) 萬(wan) 元。
2021年至2022年,欒川縣克服疫情影響,在重渡溝景區先後建成“紡織院”“土陶坊”“醋坊”“竹編坊”等富有非遺特色的民宿小院14家,創造產(chan) 值260餘(yu) 萬(wan) 元,為(wei) 欒川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添文化元素。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於(yu) 潔介紹,近年來,河南全力推動非遺工坊建設。據統計,河南現有非遺工坊(含非遺扶貧工坊)156個(ge) ,原國家級貧困縣域內(nei) 非遺工坊97個(ge) ,44個(ge) 工坊被納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庫,非遺工坊直接帶動4330餘(yu) 戶、1.2萬(wan) 餘(yu) 人脫貧。
除此之外,河南還抓好非遺工坊產(chan) 品營銷推廣。麵向全省非遺工坊征集工坊產(chan) 品信息,共有洧川豆腐、莫家醬菜等150餘(yu) 種非遺產(chan) 品進入河南非遺工坊產(chan) 品目錄庫。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河南以工坊產(chan) 品為(wei) 重點,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購物節活動,全省600多個(ge) 非遺商家參與(yu) 活動,涵蓋衣、食、住、行多個(ge) 方麵,共同推介河南非遺好物。其中,非遺工坊和老字號213個(ge) ,占比36%;上線項目總數387個(ge) ,占比65%;線上銷售768萬(wan) 元,線下銷售2072萬(wan) 元,總計2791萬(wan) 元。
“非遺點亮計劃”推動在地文化融入
河南是非遺資源大省,截至目前,河南省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項目4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5個(ge) 、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30個(ge) 。
自2021年起,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yu) 全國大學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意大賽合作,實施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計劃,先後開展了首屆全國大學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意大賽、青年鄉(xiang) 村營造行動。借助優(you) 質團隊和創意導師力量,挖掘非遺故事、建設非遺空間、打造非遺文創,探索出一條“政府搭台、高校賦能、企業(ye) 助力、鄉(xiang) 村重塑、傳(chuan) 承人參與(yu) ”的非遺振興(xing) 鄉(xiang) 村新路徑。
從(cong) 2022年2月起,河南繼續深化實踐,變“賽”為(wei) “營”,創新開展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xiang) 村營造行動。在全省遴選出欒川縣重渡溝景區、輝縣市郭亮村、浚縣古城等9個(ge) 營地,匯聚高校專(zhuan) 家、青年設計師、業(ye) 界人士與(yu) 大學生等多方智力,全方位激活鄉(xiang) 村文化動能。7月,河南相繼舉(ju) 辦了出征儀(yi) 式、開營儀(yi) 式和營長沙龍,共邀約國內(nei) 外40個(ge) 優(you) 質團隊,通過陪伴式在地鄉(xiang) 建、非遺鄉(xiang) 創等路徑,將黃河非遺元素植入空間打造和文創設計中。
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浚縣泥咕咕為(wei) 例,河南師範大學“古鳩泥作”項目成員們(men) 受泥咕咕的啟發,設計出“泥小妮”IP形象。“泥小妮”是個(ge) 泥塑的小姑娘,她頭戴小鳥泥咕咕造型帽子,懷抱小鳥泥咕咕,萌態十足。後來還衍生出航天員、花木蘭(lan) 形象的“泥小妮”,很受公眾(zhong) 歡迎。
“目前50個(ge) 空間項目、40個(ge) 文創項目牽手各地特色非遺,預計2023年1月可以收獲成果。”全國大學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意大賽秘書(shu) 處副秘書(shu) 長、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劉亞(ya) 輝說。
“非遺+X”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在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林州市,乘著全域旅遊的東(dong) 風,各鎮各村積極利用非遺資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一批鄉(xiang) 村非遺旅遊新模式。石板岩高家台村積極打造集休閑、遊覽、體(ti) 驗、購物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土民情旅遊目的地,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和美院師生遊覽、寫(xie) 生,年接待遊客超過20萬(wan) 人次。東(dong) 姚鎮每年春節舉(ju) 辦社火表演活動,吸引周邊群眾(zhong) 前去觀看,促進了節日經濟發展。橫水鎮馬店燈會(hui) 每年春節期間舉(ju) 辦,是集賞燈、轉燈、廟會(hui) 、文藝匯演等為(wei) 一體(ti) 的民間活動。
在信陽市溮河區,當地將董家河汪家拳傳(chuan) 習(xi) 所、董家河民歌基地、溮河港文新茶村、土門周肖同茗等非遺基地串珠連線,在旅遊中布局連線非遺場館,打造精品非遺旅遊線路;在雞公山、南灣湖、五曲峽、文新茶村、何家寨、郝家衝(chong) 等景區,植入信陽民歌、茶藝、太極拳等10餘(yu) 項非遺,探索沉浸式非遺演藝。
據介紹,下一步,河南將繼續深度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you) 勢,在加強非遺保護的基礎上,推動非遺工坊、“非遺進民宿”“非遺進景區”“非遺進購物店”建設,同時與(yu) 傳(chuan) 統村落、傳(chuan) 統街區保護相結合,打造“非遺小鎮”“非遺街區”“鄉(xiang) 村康養(yang) 旅遊示範村”等具有明顯非遺IP屬性的消費集聚區和特色村鎮,依托非遺場館和非遺項目探索開展研學旅遊,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文化旅遊產(chan) 品,推動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再上新台階。(張瑩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