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物攝影師十餘載彎腰“定格”曆史 讓文物“活”起來
中新網南寧12月25日電 題:廣西文物攝影師十餘(yu) 載彎腰“定格”曆史 讓文物“活”起來
作者 黃令妍 陳冠言 王以照
步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辦公區,在一間擺放著攝影器材、翻拍軌道的房間內(nei) ,文物攝影師張磊彎腰盯著取景器,提示同事輕輕轉動拍攝台上的文物至合適的角度。
從(cong) 藝術院校雕塑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2009年,張磊進入博物館,從(cong) 事文物信息采集相關(guan) 工作。“一開始沒有經驗,拍攝文物幾乎全靠自己摸索。”13年來,他拍攝了近2萬(wan) 件(套)文物,存儲(chu) 各類照片近10萬(wan) 張。
文物攝影不同於(yu) 普通靜物攝影。張磊告訴記者,一件保存在博物館庫房中的文物被小心取出,放置在鏡頭前,其現狀就必須保證被真實、準確地還原。
“文物安全始終要放在首要位置,不能自由發揮,但又要盡量表現出文物的曆史韻味和美感。”張磊介紹,拍攝前,首先要對文物的器形、時代、地域、工藝、曆史背景、材質等信息有所了解。認識越充分,越容易捕捉到文物的特點。
張磊舉(ju) 例稱,就用光而言,拍攝平麵的藏品,布光要柔和均勻;拍攝易反光的器物,要盡量避免表麵反光麵積過大;表麵有紋理的器物,適合用硬光表現;透光材質的器物,可以適當從(cong) 背後打光,體(ti) 現其通透。
他指著一件戰國銅短劍的照片介紹道,器物上有一處凹陷,因此拍攝時就必須選取恰當角度和光源,如實反映這一細節特征。此外,色彩的控製、器物的比例,都是拍攝過程中需要精準把握的。
“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我都會(hui) 盡量多拍多試,尋求更好的拍攝效果。”南寧橫州出土的元青花“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是全世界公認僅(jin) 存9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中的1件,7年前,張磊有幸獲得拍攝機會(hui) 。花費一整天時間與(yu) 這件珍貴的器物麵對麵,他最終呈現出一係列30多張不同角度、完整記錄瓷器紋樣的圖片。
盡管專(zhuan) 事文物攝影十幾年,張磊仍坦言,拍攝畫麵往往難以達到理想境界。“以現實的影像表現抽象的認知和情感,是這項工作最具挑戰性的地方。”而長期彎腰拍攝各類文物,導致張磊腰肌勞損,兩(liang) 年前被診斷為(wei) 腰椎二度滑脫。
文物數字化建設被視作文物資源長久保存的基礎。張磊認為(wei) ,通過攝影的方式記錄文物藏品和博物館的發展,通過圖片的傳(chuan) 播讓文物“活”起來,在“文博熱”興(xing) 起,數字化藏品資源被廣泛應用的今天,意義(yi) 格外凸顯。
今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開館,展出的文物由之前的600多件增加至3000件以上,其官網亦展示大量數字藏品。“照片拉近了文物與(yu) 民眾(zhong) 的距離。”張磊介紹,對於(yu) 部分文物而言,照片甚至成為(wei) 外界了解它們(men) 麵貌的唯一渠道,利用照片開展文物研究也減輕了對文物本體(ti) 的損傷(shang) 。
他稱,一些早期的文物圖片,因為(wei) 曆史原因保存不當、編目不清、記錄缺失,導致查詢使用困難。為(wei) 避免這個(ge) 問題,每次拍攝時自己都做好充分記錄,拍攝結束後仔細編輯整理。
“有的照片也許拍攝了很長時間,一直沒被使用,當有一天突然被需要,我會(hui) 覺得非常欣慰。”張磊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