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從搬運到專供“玩”出新花樣
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從(cong) 搬運到專(zhuan) 供“玩”出新花樣【近三年線上演出163場 全網總點擊量累計破44億(yi) 次】
“今天我們(men) 正在進行第163場線上演出,這場演出高朋滿座。”2022年12月3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le) 廳內(nei) 花團錦簇,呂嘉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le) 團、合唱團,攜手呂思清、袁晨野、張立萍、趙聰等藝術家,為(wei) 線上線下觀眾(zhong) 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北京新年音樂(le) 會(hui) ,迎接2023年的到來。
這場新年音樂(le) 會(hui) 也是國家大劇院自2020年4月11日以來舉(ju) 辦的第163場線上係列演出。近三年來,盡管疫情有時反複,但每到周六的晚上,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都準時與(yu) 觀眾(zhong) 相見,陪伴大家走過“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四季循環。截至2023年1月2日11時,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44.39億(yi) 次。其中,2022年度線上係列演出已播出60場,累計點擊量超14.58億(yi) 次。
三年之中,國家大劇院的線上演出不斷求變:從(cong) 編製相對簡單的室內(nei) 樂(le) 起步、實現了從(cong) 0到1的破局,迄今更是已覆蓋了音樂(le) 會(hui) 、歌劇、舞蹈、話劇、戲曲、舞台藝術電影等多種類別;從(cong) 認知到整體(ti) 策劃布局等方麵不斷精進,探索藝術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新形式,拓展舞台表演藝術的展現形式,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業(ye) 態的變化
線下到線上從(cong) 零到一的破局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線下演出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藝術本就是溫潤心靈、提振信心的,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之時,藝術不應缺席。2020年4月11日,國家大劇院以“遲來的春天”為(wei) 主題,推出了首場線上演出,實現了從(cong) 0到1的破局。
“在那個(ge) 特殊時刻,這注定是一場特別的演出。”盡管時隔三年,但國家大劇院品牌推廣中心部長魯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如在昨日,“在前期,音樂(le) 會(hui) 曲目確認為(wei) 貝多芬青年時期的四重奏作品。但疫情中合練屬於(yu) 聚集,音樂(le) 家們(men) 隻能居家排練自己的部分,錄製之前再集中現場合樂(le) 。表演的地點也不在常規舞台,而是在劇院內(nei) 的藝術家沙龍,那裏環境典雅又不失生機。可是,僅(jin) 全屋地毯一項就給聲場帶來了新的問題。為(wei) 了讓表演聲學環境更能符合室內(nei) 樂(le) 的聆賞習(xi) 慣,錄音團隊設計了一整套方案,其中包括結合、調整房間內(nei) 的陳設布局,臨(lin) 時在地毯上鋪裝木地板等,最終巧妙、專(zhuan) 業(ye) 地實現了預期效果。”
聲音的現場感有了,如何讓疫情陰霾下的網友切實感受到音樂(le) 疏解人心的力量?魯黎介紹說,“劇院將社會(hui) 焦點與(yu) 受眾(zhong) 心理融入內(nei) 容策劃中,迅速邀請到‘愛樂(le) 人’白岩鬆作為(wei) 講述人,旁征博引間,引導大家感受到音樂(le) 中昂揚著的春天的生機。錄製時,導演團隊已經提前完成對總譜的詳細鏡頭劃分與(yu) 各環節串聯設計,與(yu) 燈光團隊克服了舞台燈到影視燈的跨領域磨合,力圖通過鏡頭語匯配合、助力音樂(le) 性格與(yu) 情緒發展。”
首場線上演出獲得了網友們(men) 的一致認可。播出當晚,網友們(men) 紛紛留言“明明隔著屏幕,怎麽(me) 感覺像置身音樂(le) 廳一樣。”“效果真的太棒了”。
認知的變化
從(cong) “權宜之計”到建立線上演播生態體(ti) 係
首演獲得成功,如何長效持續發展是接下來需要去麵對的問題。
“從(cong) 宏觀而言,我們(men) 對線上演出的認知,是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魯黎透露,“當初線下停擺時,‘臨(lin) 時搭班’做線上。但當線下演出恢複時,需要線下線上雙軌並行。‘雙演’的局麵促使我們(men) 思考如何將線上演播變為(wei) 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業(ye) 務。”
對藝術機構來說,一家機構兼容兩(liang) 種“業(ye) 態”是巨大挑戰。魯黎表示,“如果說初創期‘隻是權宜之計’,那麽(me) 在新常態下,需要建立一套線上演播機製。在節目品質上,如何‘從(cong) 無到有’到‘從(cong) 有到優(you) ’;在心態上,如何從(cong) ‘認真完成一期節目’到搭建一個(ge) 利於(yu) 線上演播的生態體(ti) 係,都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新課題。”
魯黎坦言,在線上演播初創期,確實曾有過“線上演出是否會(hui) 影響線下演出”的擔憂。但通過實踐證明,“不僅(jin) 不會(hui) 影響,反而會(hui) 促進”。經統計,官方微博“國家大劇院雲(yun) 賞樂(le) ”話題閱讀量超4億(yi) ,一度成為(wei) 疫情期間的熱門話題。官方視頻號與(yu) 官方微信在播出預告、直播與(yu) 播出回顧等環節交互引流聯動,促進雙方粉絲(si) 量和點擊量均大幅增長。兩(liang) 年間,微信粉絲(si) 量淨增長85萬(wan) 。各視頻平台用戶通過雲(yun) 演出,欣賞到了大劇院上演的精彩劇目。很多 “老鐵”們(men) 留言,“沒想到在偏遠山區也能聽到交響樂(le) 音樂(le) 會(hui) !”
“此類直抒胸臆的互動體(ti) 驗,坐在劇場裏體(ti) 會(hui) 不到,是線上演播的獨有魅力。所形成的話題場在互聯網的傳(chuan) 播力度也是線下演出不能比擬的。”魯黎認為(wei) ,“線上演出的開展,是通過‘大眾(zhong) ’平台推廣‘小眾(zhong) ’高雅藝術的實踐。近三年來,累積點擊超44億(yi) ,這個(ge) 數據在線下是不曾有過的。也正基於(yu) 此,我們(men) 得以向最廣大受眾(zhong) 推廣宣傳(chuan) 高雅藝術,通過‘隨手可及’的藝術滴灌進行藝術普及教育,讓大眾(zhong) 通過互聯網獲得美育,感受藝術之美。”
布局的變化
線上演出也開創“特別策劃”
近三年來,盡管疫情有時反複,但每到周六的晚上,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都能準時與(yu) 觀眾(zhong) 相見,陪伴大家走過“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四季循環。
“如何將精彩的舞台藝術通過鏡頭呈現,並通過線上演播的方式輸出,是我們(men) 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魯黎介紹說,“從(cong) 節目形態看,最初我們(men) 將線下演出‘線上化’,演出搬運的成分較多。之後,我們(men) 的線上演播也開創了‘特別策劃’等專(zhuan) 供線上觀眾(zhong) 的特別節目。從(cong) 前期節目策劃到拍攝策劃,從(cong) 演出組織到節目製作,線上特別節目不斷拓展舞台表演藝術的展現形式,選擇更優(you) 質、更適合通過影像藝術呈現的形式進行再創作,以‘1+1>2’的效果呈現在網友麵前。”今年上半年,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緊跟新春、冬奧、建團百年、六一等重要節點策劃係列節目,及時回應重要時間節點。此外,2022年還推出《春日隨想——國家大劇院線上演播兩(liang) 周年特別策劃》、國家大劇院迎建院15周年線上“直播周”等。
與(yu) 此同時,演播團隊不再隻拘泥於(yu) 舞台上,而是走下舞台、走出劇院,從(cong) 藝術展覽到畫家工作室,從(cong) 正陽門到頤和園廊下,不斷拓展劇院外延。國家大劇院突破線下時空限製,線上演出在節目創意上“玩”出了許多新花樣——“8K+5G”直播、XR技術、虛擬全景聲特效功能等前沿科技手段的落地應用,實現讓音樂(le) 說“畫”,讓文物發“聲”,讓雕塑“複活”,讓大師光輝再現,讓網友直呼過癮。演前導賞策劃更是一期一樣式,一部一換景,訪談、探秘、紀錄、情景劇等獨具匠心的線上高級定製,收獲好評不斷。
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線上演播的節目製作,是融合了舞台表演藝術、電視藝術、網絡傳(chuan) 播等各領域的多門類、跨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像國家大劇院這樣的體(ti) 量與(yu) 質量,在國內(nei) 外都是少見的。
文/本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北京青年報》2023年1月6日第A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