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 奏響時代強音
核心閱讀
交響樂(le) 已經在中國走過了一個(ge) 世紀的發展曆程,湧現出一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創作了大量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經典曲目。進入新時代,中國交響樂(le) 工作者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紮根現實生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交響之路。
近日,中國交響樂(le) 團發布2023音樂(le) 季,交響音樂(le) 《沙家浜》、大型交響套曲《山河頌》等作品將精彩上演。這些作品題材風格多元、音樂(le) 語匯個(ge) 性鮮明,顯示出共同的時代底色,彰顯中國交響樂(le) 創作的新風貌。
交響樂(le) 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藝術張力強勁、情感意蘊深厚、技術手法精湛。作為(wei) 一種外來音樂(le) 藝術形式,交響樂(le) 已經在中國走過了一個(ge) 世紀的發展曆程,湧現出一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創作了大量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經典曲目。進入新時代,中國交響樂(le) 工作者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紮根現實生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交響之路。
表現重大主題
展現中國氣派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紅色大廳燈火輝煌,一首首經典曲目和新創作品,帶領全場觀眾(zhong) 追尋紅色記憶、汲取紅色力量。“我們(men) 希望這場音樂(le) 會(hui) 的曲目能夠回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的豐(feng) 功偉(wei) 績。”音樂(le) 會(hui) 策劃、總監關(guan) 峽介紹。
冼星海《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馬可《陝北組曲》,開國大典上的《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呂其明《紅旗頌》……回首中國交響樂(le) 發展曆程,能看到鮮明的紅色印記。進入新時代,中國交響樂(le) 的主題性創作日益成為(wei) 重要現象。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一係列重大節點和重要事件推動了中國交響主題性創作的長足發展。以絲(si) 綢之路及周邊民族民間音樂(le) 為(wei) 線索,結合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多媒體(ti) 交響樂(le) 《絲(si) 路追夢》;場景式展現湘江戰役、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大會(hui) 師等重要曆史事件,立體(ti) 描繪紅軍(jun) 長征這一壯美史詩畫卷的大型交響套曲《長征》;以“歲月征程”為(wei) 內(nei) 涵,以“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底色,以“人民至上”為(wei) 立意的管弦樂(le) 曲《星辰大海》……這些作品主題鮮明,大氣磅礴,充滿時代榮光。
銅管音色高昂,木管溫婉柔潤,鋼琴鏗鏘交馳,弦樂(le) 勾勒出絹帛般的音樂(le) 線條……作曲家趙麟創作的交響音詩《千裏江山》,以交響樂(le) 為(wei) 載體(ti) ,不斷挖掘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內(nei) 蘊,將層巒疊嶂的自然風光與(yu) 詩情畫意的中華傳(chuan) 統美學融為(wei) 一體(ti) 。在上海首演後,《千裏江山》由中國愛樂(le) 樂(le) 團、廣州交響樂(le) 團、深圳交響樂(le) 團等多個(ge) 樂(le) 團在全國各地巡演,受到廣泛好評。
“中國交響樂(le) 創作者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獲取靈感,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歌頌中國悠久曆史、祖國大好河山,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麵貌。”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主席葉小鋼表示。近年來,中國交響樂(le) 作曲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積澱深厚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既是藝術創作中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也是轉化創新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內(nei) 生動力、無限活力。
用交響樂(le) 形式展現中國經典名著的魅力,跨界融入中國戲曲、中國民族器樂(le) 等元素……中國交響樂(le) 帶著當代人的審美旨趣深入傳(chuan) 統文化寶庫,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相融合,在旋律、編曲、配器等層麵,積極借鑒、融入現代音樂(le) 作曲技法,展現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交響作品。
推動人才培養(yang)
開展藝術普及
國家藝術基金、文化和旅遊部專(zhuan) 項扶持計劃、演出團體(ti) 委約創作……近年來,一係列切實舉(ju) 措進一步釋放了中國交響樂(le) 的潛能,推動優(you) 秀音樂(le) 作品和人才不斷湧現。
由上海交響樂(le) 團等聯合推動的“青鳥計劃”振翅翱翔。“青鳥計劃”麵向懷有音樂(le) 理想和管理才能的青年音樂(le) 從(cong) 業(ye) 者和學生,實施以來,這項青年藝術家孵化計劃已挖掘和推出了一批富有藝術理想、紮實音樂(le) 技巧和穩健執行能力的青年音樂(le) 人才。
“對於(yu) 年輕的音樂(le) 人而言,成長不僅(jin) 需要長久的時間,還需要一個(ge) 開放的空間,以及一個(ge) 走向廣闊舞台的起點,讓他們(men) 得以持續輸出對藝術的熱情與(yu) 想象力,不斷去探索、拓寬音樂(le) 的邊界。”談及發起“青鳥計劃”的初衷,指揮家、上海交響樂(le) 團音樂(le) 總監餘(yu) 隆說,“我們(men) 堅持給予年輕人高度的創作自由與(yu) 盡可能多的支持,讓有才華的表演者更遊刃有餘(yu) 地參與(yu) 其中,而不必在追求藝術的一開始就不得不去顧慮一些商業(ye) 、現實的因素。在‘青鳥計劃’中,他們(men) 需要做的,就是堅定地去實現自我與(yu) 作品的孵化與(yu) 成長。”
聽眾(zhong) 的熱情,也為(wei) 中國交響樂(le) 的發展注入活力。指揮家湯沐海曾說:“走遍世界各地,深深感到一個(ge) 國家的音樂(le) 史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交響樂(le) 團上,而且蘊含在聽眾(zhong) 的音樂(le) 素質中。”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走進音樂(le) 廳,欣賞交響樂(le) 。從(cong) 一年隻能舉(ju) 辦幾場音樂(le) 會(hui) ,到形成規範化的音樂(le) 季演出和多樣化的演出品牌,深圳交響樂(le) 團首任音樂(le) 總監、指揮家張國勇感慨地說:“我眼看著音樂(le) 廳的聽眾(zhong) 由少變多,由多變精,掌聲熱烈得不得了。”
交響樂(le)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讓人提升修養(yang) 、陶冶情操。與(yu) 此同時,欣賞交響樂(le) 也有一定的門檻。為(wei) 此,許多藝術工作者積極開展藝術普及,讓更多人接受並喜愛上這門藝術。
2017年,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俞峰攜手寧波交響樂(le) 團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麵的音樂(le) 公開課,從(cong) 音樂(le) 會(hui) 禮儀(yi) 講起,以中西結合的曲目搭配、邊講邊演的舞台呈現,將古典交響音樂(le) 的曆史娓娓道來。課堂同時在線上直播,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此後的4年,俞峰一直帶領樂(le) 團展開美學教育,為(wei) 聽眾(zhong) 帶來音樂(le) 的公開課。
年輕的蘇州交響樂(le) 團在創建初始就專(zhuan) 門設立了藝術教育部門,時至今日已有成熟的音樂(le) 普及體(ti) 係。走進音樂(le) 廳,音樂(le) 會(hui) 前導賞、“大咖聊古典”係列講座、“大手牽小手”藝術普及周等活動目不暇接;走出音樂(le) 廳,音樂(le) 家到學校、社區開設講座,累計惠及數百萬(wan) 人次。去年10月底,蘇州青少年交響樂(le) 團的100多名首批團員完成了首次排練,這些青少年團員就像一顆顆種子,把交響樂(le) 的美好傳(chuan) 播到更多地方。
擴大交流合作
走向世界舞台
隨著中國交響樂(le) 的發展,越來越多中國聲音通過不同的載體(ti) 和渠道,走向世界音樂(le) 舞台。
2018年,上海交響樂(le) 團簽約世界知名的古典廠牌柏林德意誌留聲機公司(DG),成為(wei) 中國首支簽約DG全球發行唱片的交響樂(le) 團,此後於(yu) 2019年、2021年全球發行兩(liang) 張唱片《門道》《大地之歌》。《門道》囊括了陳其鋼的《悲喜同源》《五行》、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克萊斯勒的《中國花鼓》等4部東(dong) 西交融、古典與(yu) 當代並行的曲目,《大地之歌》則收錄了馬勒以唐詩為(wei) 靈感創作的《大地之歌》,和葉小鋼以相同文本寫(xie) 就的《大地之歌》兩(liang) 部同名交響聲樂(le) 套曲。
《門道》封麵中的自行車與(yu) 黃浦江,《大地之歌》封麵中黃山雲(yun) 海的磅礴景象,專(zhuan) 輯內(nei) 的文案介紹中首次用漢字寫(xie) 下葉小鋼作品中所引用的7首唐詩……這兩(liang) 張唱片中國韻味十足,一名英國樂(le) 評人說:“這兩(liang) 部作品可以被看作兩(liang) 種文化的相遇。”
中國交響樂(le) 的走出去是不斷深入的過程。深圳交響樂(le) 團通過海外巡演,以精湛表現贏得世界掌聲。“我們(men) 希望用音樂(le) 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用音樂(le) 語言向世界展示我們(men) 美好的文化追求。”深圳交響樂(le) 團藝術委員會(hui) 主席聶冰說。
上海交響樂(le) 團舉(ju) 辦的、進入世界頂級賽事的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是另一個(ge) 實例。2016年,作為(wei) 全球首個(ge) 由職業(ye) 交響樂(le) 團創辦的“中國籍”國際音樂(le) 賽事,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舉(ju) 辦,並將中國作品列為(wei) 比賽規定曲目。《梁祝》《悲喜同源》等都曾成為(wei) 參賽必演曲目。“音樂(le) 人通過演繹一部作品進而對一種文化生出的理解會(hui) 更加直觀生動,也更加印象深刻。”比賽執行長陳寅表示。
深紮傳(chuan) 統、麵向未來,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這是中國交響樂(le) 的發展態勢。期待中國音樂(le) 家創作出更多深入人心、流傳(chuan) 久遠的雋永之作,奏響新時代強音。(本報記者 任飛帆 曹玲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