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事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men) 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在我國眾(zhong) 多家庭中,有一些“特別”的家庭——家庭成員既是親(qin) 人,又是同行,有的甚至還是合作夥(huo) 伴。他們(men) 在科研一線摘得碩果,離不開彼此的陪伴、鼓勵與(yu) 支持。這些家庭既是良好家風家教的優(you) 秀傳(chuan) 承者,也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踐行者。
讓我們(men) 走近3個(ge) 由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家庭,了解他們(men) 的家教故事,感受他們(men) 的家風魅力……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要靠自己解決(jue) 問題”
在廈門大學有這樣一段佳話:電化學學科有一對院士父子,父親(qin) 和兒(er) 子分別當選了國際電化學學會(hui) 的副主席和主席。
1980年,53歲的田昭武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25年後,田昭武之子、50歲的田中群也當選中科院院士。談起父親(qin) 對他的影響,田中群說:“多年以後,我終於(yu) 明白,父親(qin) 對我的教育是身教勝於(yu) 言傳(chuan) 。”
田中群說,父親(qin) 做科研幾乎全年無休,有一次假期做實驗時,還被鎖在了實驗室裏。對於(yu) 子女教育,他很少喋喋不休地嚴(yan) 格管教,“高中時,有一次我問父親(qin) 一道數學題,他卻說,‘你要靠自己解決(jue) 問題,這樣才更有價(jia) 值。’”田中群說,從(cong) 此他逐漸養(yang) 成了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習(xi) 慣。
曾經有人對田中群說:“你可能永遠無法擺脫你父親(qin) 的光環……”很長一段時間,田中群刻意和父親(qin) 保持距離,研究領域也不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意識到,自己從(cong) 未“遠離”父親(qin) ,“他的專(zhuan) 注、投入,一直影響著我。”
田中群的妻子也是一位低調謙和的科研工作者,安靜、不喜打擾……他們(men) 一家人在某些氣質上極為(wei) 相似。同事們(men) 都說,田中群一家很幸福,因為(wei) 他們(men) 既是攜手相伴的親(qin) 人,也是誌同道合的朋友。
(本報記者 王崟欣)
餘(yu) 貽鑫、黃純華夫婦——
“一起挑戰科研尖峰”
從(cong) 開創國內(nei) 電力係統安全域方法學的研究,到首次將相關(guan) 理論應用於(yu) 實際電力係統,再到解決(jue) 城市電網規劃中的難題……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餘(yu) 貽鑫和88歲的天津大學教授黃純華,既是科研中的默契搭檔,也是生活中的親(qin) 密伴侶(lv) ,兩(liang) 人攜手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為(wei) 我國電力係統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我們(men) 研究電力係統安全域方法學已經有30多年了……起步時很艱難,相關(guan) 研究成果很少,我們(men) 互相探討、啟發,有時也會(hui) 因為(wei) 觀點不同而爭(zheng) 論不休,但這是一個(ge) 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餘(yu) 貽鑫說。
對於(yu) 如何提高城市電網規劃的科學性問題,夫妻倆(lia) 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城市電網規劃計算機輔助決(jue) 策係統”。
“這項成果凝聚了我們(men) 的很多心血!很高興(xing) 這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黃純華說。截至目前,相關(guan) 成果已應用於(yu) 國內(nei) 上千個(ge) 電網規劃項目。
對於(yu) 自己的子女和學生,夫妻倆(lia) 很注重引導教育,幫助他們(men) 養(yang) 成良好的科研習(xi) 慣。他們(men) 培養(yang) 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人才等在內(nei) 的不少人才。近年來,餘(yu) 貽鑫團隊致力於(yu) 研究智能電網這一前沿課題,“一起挑戰科研尖峰,這是我們(men) 共同的理想。”餘(yu) 貽鑫說。
(本報記者 武少民)
曾溢滔、黃淑幀、曾凡一家庭——
“傳(chuan) 承的不隻是知識”
探索發病機理,鑽研診斷技術,開展新藥研發……幾十年來,曾溢滔一家一直在進行著科研接力。
84歲的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發展了一整套基因診斷技術,率先在國內(nei) 完成了多種常見遺傳(chuan) 病的產(chan) 前診斷;他的妻子、85歲的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er) 童醫院終身教授,長期從(cong) 事醫學遺傳(chuan) 學和胚胎工程學的研究工作。20多年前,他們(men) 先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九因子的轉基因羊和第一頭轉基因試管牛。他們(men) 嚐試從(cong) 動物奶中提煉人凝血因子九,製備成蛋白藥物,用於(yu) 血友病治療。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女兒(er) 曾凡一手中。55歲的曾凡一是上海交大醫學遺傳(chuan) 研究所所長,她帶領團隊建立了從(cong) 牛乳中分離純化人凝血因子九藥物蛋白的技術體(ti) 係。目前,新藥已進入臨(lin) 床前研究的衝(chong) 刺階段。
“小時候,父母經常跟我談論科學問題,並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曾凡一說,她的成長與(yu) 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傳(chuan) 承的不隻是知識,更是熱愛科學的精神。”曾溢滔說。
一家人興(xing) 趣廣泛,尤其喜歡音樂(le) 和美術。“DNA的堿基就像一個(ge) 個(ge) 跳動的音符,通過排列組合,成就著一個(ge) 個(ge) 美麗(li) 的生命樂(le) 章。”黃淑幀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