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博物館如何更有趣

發布時間:2023-01-10 16:37:00來源: 解放日報

  不久前,上海博物館剛剛度過70歲生日。它與(yu) 全球許多城市的知名博物館一樣,在新的時代大背景下,遭遇困境更麵臨(lin) 機遇,曾經停滯也振奮重啟。今時今日,如何大規模實現館藏數字化?如何以新技術豐(feng) 富和完善觀展體(ti) 驗?歸根結底,古老的文博正開啟新挑戰:更有趣地走進當下。

  烏(wu) 菲茲(zi) 美術館是世界著名繪畫藝術博物館,以收藏歐洲文藝複興(xing) 時期和其他各畫派代表人物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丁托列托、倫(lun) 勃朗、魯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馳名,並藏有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

  因受疫情影響,它曾一度閉館。值得一提的是,館方利用這段空閑期,對整個(ge) 展館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其間竟然發現了多處隱藏在牆壁內(nei) 層的壁畫,包括一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的肖像、一幅17世紀創作的科西莫二世·德·美第奇青年時代的畫像等。

  2021年9月,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博物館,首次舉(ju) 辦網絡直播活動,在這一名為(wei) “雲(yun) 上烏(wu) 菲茲(zi) ”的在線互動中,多位策展人與(yu) 專(zhuan) 家在線展示美術館的建築和作品,並實時回答觀眾(zhong) 的問題。此後,每周一次定期舉(ju) 行的直播活動,成為(wei) 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與(yu) 古老藏品之間的重要橋梁。館長艾克·施密特表示,在網絡和社交平台上推廣美術館和新的展品,是他們(men) 吸引遊客的重要工作。

  博物館作為(wei) 典藏人文自然遺產(chan) 等的文化教育及研究機構,在新時代,麵對新的社會(hui) 需求及技術升級,更多創新與(yu) 進化正在進行中。

  “法老搬家”無可複製

  近日傳(chuan) 出消息,始建於(yu) 2012年的全球最大博物館——埃及大博物館將於(yu) 明年春天正式開放,展露真容。

  據了解,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從(cong) 胡夫到圖坦卡蒙及後續的埃及文明幾乎大部分的文物藏品,總數超過10萬(wan) 件。而在展覽方麵,包括世界級國寶——圖坦卡蒙金麵具等在內(nei) 的近5000件藏品將亮相於(yu) 世人眼前。

  不過,相較於(yu) 大博物館,另一座新建的埃及文明博物館,在網絡上集聚了更多目光。公眾(zhong) 對其的第一次了解,來源於(yu) 4個(ge) 字——“法老搬家”。

  去年4月,一支浩浩蕩蕩的“黃金車隊”小心地護送22具古埃及法老及王後的木乃伊到新的安息之地:從(cong) 埃及國家博物館轉移至新建的埃及文明博物館。埃及政府封鎖尼羅河沿岸道路,並通過電視和流媒體(ti) 直播全程。

  警方在埃及首都開羅街頭實施嚴(yan) 密安保,搭載這批木乃伊棺材的車隊橫跨首都街道7公裏。特製棺材內(nei) 填充氮氣,起到保護作用。此次轉移被稱為(wei) “法老的黃金遊行”,因為(wei) 埃及專(zhuan) 門定製一支金色車隊,車輛造型精美,配有翅膀、法老標誌等圖樣,而且加裝減震裝置,不懼路麵顛簸。

  在全球古埃及文明愛好者的電腦屏幕中,車隊緩緩前進,木乃伊按順序出行,年齡最大的在前。公元前1600年統治埃及南部的“勇敢者”Seqenre Tao II在第一輛車上,而公元前12世紀統治埃及的拉美西斯九世(Ramses IX)緊隨其後。圖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等著名法老的木乃伊均在這批運送之列。

  整個(ge) 行程時間略短於(yu) 預期,用了大約半個(ge) 小時,“黃金車隊”抵達埃及文明博物館。現場鳴禮炮21響。轟鳴過後,這些木乃伊經過15天的實驗室調整修複,正式喬(qiao) 遷新居,在新家開放展出。

  曆史深處的古老文明,在直播搬家的過程中與(yu) 現代城市時空交錯疊加。那一刻,整座城市化為(wei) 宏大展室,頭頂蒼穹,生人逝者,今夕何夕,是故鄉(xiang) 是彼岸,一時恍惚。這一無可複製的項目創意,也成為(wei) 埃及文明博物館乃至埃及旅遊的最佳廣告,令人震撼。

  從(cong) 修道院到小黃鴨

  為(wei) 博物館發展拉出一條時間線——

  中世紀時期的博物館雛形,以意大利馬可教堂、德國哈雷修道院為(wei) 代表,藏品中既包括古物,也包括藏品;既進行收藏,又進行研究,兼具教化功能;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屬品。

  到了近代,航海發現帶來的文物收集狂熱,以及文藝複興(xing) 對古希臘的研究熱潮,加速推動了博物館打開大門。1682年,英國貴族阿什莫林將其收藏的貨幣、徽章、武器、服飾、美術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動植物標本捐獻給牛津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ge) 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隨著工業(ye) 革命的爆發,科學思想逐漸成熟,人們(men) 的收藏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開始建立專(zhuan) 門的機構來收藏藝術珍品並實行對外開放。1793年法國巴黎盧浮宮的開放,成為(wei) 近代博物館服務於(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開端。此後,國外博物館撕下皇室貴族的標簽,逐漸走向大眾(zhong) 化、多樣化。與(yu) 其同期的還有愛爾蘭(lan) 國家博物館、維也納自然曆史博物館、倫(lun) 敦大不列顛博物館,以及哥本哈根國立美術館等。

  由此,越來越多博物館開始關(guan) 注普通民眾(zhong) ,關(guan) 注生態環境,參與(yu) 社會(hui) 發展,適應市場經濟。

  其中,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館首創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尤其“彈眼落睛”。自1988年起,時任古根海姆博物館第四任館長的托馬斯·克倫(lun) 斯,發起了古根海姆全球連鎖的博物館經營。這種連鎖式經營的基本模式有直營連鎖、自由連鎖和特許連鎖。連鎖經營的模式使古根海姆博物館在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打造國際性文化品牌的基礎上,從(cong) 各個(ge) 分館獲取大筆的資金,同時通過舉(ju) 辦活動,分攤經營成本。此外,加盟模式推動其藏品與(yu) 其他博物館資源共享,各分館之間進行資源互補,實現了很好的平衡作用,為(wei) 社會(hui) 發展提供服務的同時,為(wei) 藝術實現更多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機會(hui) 。

  另一個(ge) 對當代博物館發展具有深刻影響的創新,來自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如今習(xi) 以為(wei) 常的博物館紀念品周邊營銷模式,便是其首創。當時,大都會(hui) 博物館設立了專(zhuan) 門的禮品店、書(shu) 店和紀念品開發部門,其博物館旅遊商店的麵積超過5000平方米,還在肯尼迪機場和梅西百貨商店開設紀念品銷售櫃台或專(zhuan) 營店進行禮品銷售。目前,大都會(hui) 博物館紀念品商店的年營業(ye) 額超過了1億(yi) 美元,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博物館及其藏品的形象不再冰冷及高高在上,借著日常用品的煙火氣,傳(chuan) 播到全球各地,從(cong) 而吸引更多參觀者,形成良性互動。

  近年來,大英博物館推出的“小黃鴨”衍生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大膽嫁接,讓西方人童年記憶裏的浴缸橡皮鴨,承擔起“載體(ti) ”功能,以憨態可掬的形象,裝扮成古埃及的獅身人麵像斯芬克司,或身披古羅馬戰士的鎧甲,或頭戴印第安人的羽毛頭飾……受人喜愛的小黃鴨,成了精美館藏的最佳代言人。

  博物館的發展曆程,時時伴隨著創新與(yu) 突破。它在公共領域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jin) 因為(wei) 對研究、教育、社會(hui) 凝聚力等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很多博物館還具備其他行業(ye) 所沒有的功能。它們(men) 把國內(nei) 外參觀者匯集在一起,促成不同社會(hui) 間的彼此聯係,為(wei) 獨特而多樣的文化提供了存在的意義(yi) 和環境,使之具有了延續性。

  “最可怕藏品”的最佳營銷

  法國文化機構年度數據報告顯示,該國博物館2021年參觀人次比2020年有所增加,但相比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之前遊客紛至遝來的盛況仍有很大差距。

  盧浮宮發布的報告中,2021年盧浮宮參觀人次僅(jin) 280萬(wan) ,雖比2020年多了10萬(wan) 人次,但相比2019年減少了70%。

  還有數據顯示,蓬皮杜藝術中心2021年參觀人次為(wei) 150萬(wan) ,比2020年增加了64%,但相比2019年還是少一多半;凡爾賽宮2021年參觀人次為(wei) 200萬(wan) ,比2019年少了73%。

  “沒有任何電子內(nei) 容能夠還原走進展廳那一刻的悸動,”一位博物館業(ye) 內(nei) 人士曾下這樣的定論。然而在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下,如何更深入探索博物館的線上運營模式,成為(wei) 許多館方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wei) ,特殊時期,藝術機構更應體(ti) 現社會(hui) 價(jia) 值,不該把“線上”視作“無法線下”的被動替代品,而應將其作為(wei) 信息時代文博領域全新生長點來精心培育,讓藝術和文明可以獲得全新的詮釋與(yu) 傳(chuan) 播。

  得益於(yu) 資源儲(chu) 備和科技力量,如今線上展覽已不是新鮮事。不過,如何吸引人去看,引導大眾(zhong) 循著怎樣的視角看,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優(you) 勢全方位展示藏品,實體(ti) 和虛擬手段如何互補……這些成了新的課題。

  2020年,英國約克郡博物館在網絡平台上發起了一個(ge) 名為(wei)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藏品”的話題討論,這一活動迅速火爆。英國牛津皮特·裏弗斯博物館、蘇格蘭(lan) 國家博物館以及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博物館紛紛參與(yu) 進來,上傳(chuan) 的“可怕展品”引發廣大網友關(guan) 注和討論。這一符合網絡時代特點的文博傳(chuan) 播案例,便是探索之一。

  另一方麵,作為(wei) 城市的一員,博物館在應對社會(hui) 凝聚力、身份及歸屬等問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通過網絡與(yu) 萬(wan) 裏之外建立聯係的同時,更好地與(yu) 身邊社區攜手,讓更多社會(hui) 群體(ti) 參與(yu) 博物館的建設發展,對博物館來說同樣重要。在未來,博物館可以發揮引領作用,與(yu) 更多行業(ye) 、社群建立互利有效的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知識共享,互通有無。這種夥(huo) 伴關(guan) 係可以涉及更長遠的合作,在培訓、展出、保護和研究等方麵互惠互利。

  事實上,現代博物館不斷與(yu) 時俱進,融入了很多令人振奮的學科,包括進化學、生物地理學、環境生態學、人類生物學、地質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這些都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博物館亟須確立新的公眾(zhong) 開放模式。

  歸根結底,博物館的獨特性在於(yu) :它是關(guan) 於(yu) 人類的,是人類自己創建的,也是人類用以傳(chuan) 承文明的工具,必將伴隨著人類社會(hui) 的曆史進程,不斷走向新的階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