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防疫,誰站在“最後一公裏”
1175位老人的健康防線,是由13個(ge) 工作小組的26個(ge) 人拉起來的。李和群是其中的一位。作為(wei)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炎劉鎮炎劉街道的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她從(cong) 2022年年底開始,就要和村醫、村幹部一起為(wei) 老人上門送藥。按照縣裏安排,街道為(wei) 轄區內(nei) 老人免費發放每人兩(liang) 片的退燒藥,還要對老人基礎病信息進行梳理。“冠心病病情穩定的5人,不穩定的1人,高血壓病情穩定的181人,不穩定的94人……”2023年1月4日,她和同事跑了2個(ge) 村組和一個(ge) 片區,直到傍晚才回到辦公室。
同一時間,甘肅省古浪縣定寧鎮560戶老年人家庭收到了鎮上工作人員配送的“健康包”。定寧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楊誌超走訪了數十個(ge) 家庭,琢磨著要將“送藥上門”持續做下去。
疫情防控政策優(you) 化以來,農(nong) 村成為(wei) 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保障的重點地區。我國農(nong) 村地域廣袤,人口密集,送藥上門是農(nong) 村防疫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都走在這健康的“最後一公裏”上。
一戶不漏上門,送藥結束並不是關(guan) 愛結束
在定寧鎮,送藥活動開展前,當地就做了摸排,將生活困難、行動不便、子女不在的獨居老人列為(wei) “重點人群”。同時和衛健部門溝通,采買(mai) 了一些“單價(jia) 不高卻實實在在起作用”的急需藥品,免費發放,采購資金由鎮上籌措,全鎮7個(ge) 行政村的村集體(ti) 經濟有盈利,村上也主動出錢用於(yu) 公益事業(ye) 。
在位於(yu) 皖北的安徽蚌埠市,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瞄準重點人群,為(wei) 11.48萬(wan) 名脫貧人員和監測對象的用藥“兜底”。該市搭建市、縣(區)、鄉(xiang) (鎮)、村(居)四級工作網絡,僅(jin) 用兩(liang) 天時間緊急調配退燒藥品68.9萬(wan) 片。
鄉(xiang) (鎮)、村(居)幹部、駐村工作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網格員和家庭醫生分赴該市三縣六區,確保發放不漏一戶、不少一人。家庭簽約醫生同時指導科學用藥。
蚌埠五河縣大新鎮郭府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郭飛回憶,去年12月25日至今年1月7日,村裏經曆了艱難的抗疫時刻,常住的3600餘(yu) 人中,有約90%人口感染。重症患者不到20人,大多是有基礎病的老年人。
送藥上門就是在這個(ge) 時候展開的。村裏提前一周摸排送藥數據、製作清單,大夥(huo) 分為(wei) 13個(ge) 小組,挨家挨戶上門送藥。冬天氣溫低,考慮到一些老人本身有基礎疾病,村幹部還自掏腰包買(mai) 了其他對症的藥品。
“有老人囤藥,還有人亂(luan) 吃藥。上門一方麵讓老百姓知道防疫政策和形勢,同時也減少他們(men) 的焦慮情緒。”郭飛說,補充醫療資源是基層防疫的重要環節,送藥結束並不意味著關(guan) 愛結束。眼下,很多“五保戶”子女還沒有返鄉(xiang) ,一些孤寡老人居住分散,是防疫工作重點關(guan) 注的對象。村幹部聯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上門詢問老人是否生病,吃完藥後是否見效,如果老人身體(ti) 不適,還要將他們(men) 及時分級送醫。
基層“網格醫生”線上線下為(wei) 防線“兜底”
林俊義(yi) 是福州福清市龍江街道安民村的村醫,近兩(liang) 天,他才感覺村衛生所的發熱患者人數有所回落。村裏常住人口有2000多人,配備村醫1名。除了線下看診,林俊義(yi) 還在微信群裏給村民答疑。“村民在微信群裏的問題主要圍繞新冠感染症狀以及如何用藥等。我通常一邊線下看診,一邊抽空線上回複。”
出於(yu) 精準防疫需要,龍江街道以轄區村(社區)為(wei) 單位設置若幹個(ge) 居家治療服務網格,每個(ge) 網格至少安排 1 名基層幹部及1名村醫或簽約家庭醫生進行服務。微信群是這些“網格醫生”和群眾(zhong) 聯絡的重要載體(ti) 。街道還組織各網格內(nei) 的醫療從(cong) 業(ye) 人員和醫藥機構工作人員組成“醫聯體(ti) ”線上谘詢誌願服務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有31位醫務工作者加入。
記者在微信群中看到,居民們(men) 除了針對新冠感染症狀問診之外,還有人為(wei) 孩子尋求退燒藥,詢問抗原檢測使用方法、感染後何時能接種疫苗加強針等。
在江西省上饒市萬(wan) 年縣的基層衛生院,家庭醫生團隊在“網格化”健康管理基礎上,與(yu) 慢性病患者或其家屬建立互動溝通渠道,開展線上隨訪服務。
對於(yu) 基層的醫生來說,線上的工作隻是其中一部分。最近,甘肅省隴南市兩(liang) 當縣西坡鎮三坪村村醫郭紅學每天都要走2萬(wan) 多步,更新自己手中的“紅碼檔案”。檔案裏記錄著村裏的未愈陽性患者,還有一些65歲以上患有嚴(yan) 重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他需要了解這些人的身體(ti) 狀況,配送藥品、上門治療。對於(yu) 其他一些重點人群,來不及實地走訪的,他也會(hui) 通過電話、微信進行聯絡和情緒疏導。
一天下來,46歲的郭紅學還不能休息,要將了解到的信息發到鎮衛生院和西坡鎮各村村醫組建的微信群裏,並在第一時間將“衛生院來了什麽(me) 藥品”“家裏如何通風消毒”“食療方法”等信息轉發到村裏工作群。
西坡鎮有4800多名村民,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600多人,登記在“紅碼檔案”裏的人員累計達到1300餘(yu) 人。為(wei) 了掌握全鎮居民的健康情況,院長馮(feng) 誌遠和其他10名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跟著翻了倍。他們(men) 幫助村醫處理相對複雜的病例,隨村醫上門開展救治。兩(liang) 當縣衛健局也統一給鄉(xiang) 村配備了指夾式血氧儀(yi) 、氧氣袋。
馮(feng) 誌遠觀察到,截至目前,西坡鎮暫時沒有出現老年人轉重症的情況。這兩(liang) 天,來鎮衛生院求醫的發熱病人數量下降,從(cong) 之前日均接診30多人,下降到不到20人。
如何快速識別重症患者?福清市龍江街道天寶社區衛生中心高雪琴介紹,當地將《新冠肺炎相關(guan) 風險健康評估標準》表格發給醫生供對照勾選,根據是否接種疫苗、是否有基礎疾病、年齡是否超過80歲等選項打分判斷“紅黃綠”三類風險人群。“除了診療,一線醫生防疫工作的另一大重點就是快速識別重症患者。”高雪琴說。
除了精細分類分診,“共享思維”也在防疫資源調配中得到運用。
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推出“共享藥箱”計劃,倡導社區居民(村民)在滿足自身及家人的需求外,以無接觸的方式,將多餘(yu) 的感冒、退燒、消炎鎮痛等常用藥品捐贈給社區“共享藥箱”,讓防疫資源發揮最大作用。該計劃推出半個(ge) 月以來,有效縮短了居民(村民)用藥等待時間。
新幹縣將“共享藥箱”推廣到全縣的所有村(社區)、物業(ye) 委員會(hui) 等。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已受捐退燒藥、口罩、醫用酒精等防疫藥品和物資1000餘(yu) 件,2300餘(yu) 名群眾(zhong) 從(cong) 中受益。除了線下實體(ti) 共享藥箱,新幹縣還創建了線上虛擬藥品資源庫,全縣134個(ge) 行政村和縣城8個(ge) 社區實現了“共享藥箱”全覆蓋。
春節返鄉(xiang) 人員大流動,基層醫療如何應對
即將到來的春節返鄉(xiang) 潮和人員流動,對農(nong) 村防疫提出新的挑戰。
為(wei) 應對這一波考驗,甘肅省隴南市西坡鎮副鎮長梁驍介紹,連日來,全鎮通過入戶走訪、打電話或者發視頻的方式,對轄區內(nei) 的重點人員和重點場所防疫相關(guan) 信息進行登記,並由村幹部和黨(dang) 員組成的誌願服務隊及時為(wei) 重點人群購送生活和醫療物品。
該鎮的“民事直說”平台也發揮了作用。“民事直說”平台以農(nong) 村黨(dang) 員和群眾(zhong) 代表組成的“網格員”管理製度為(wei) 依托,將每個(ge) 村劃分為(wei) 若幹網格,黨(dang) 員幹部擔任網格長和網格員,及時上門收集群眾(zhong) 訴求。每月10日,是村裏固定的“說事日”,鎮、村幹部會(hui) 現場集中辦理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疑難問題。前不久,網格員摸排了解到,轄區內(nei) 即將返鄉(xiang) 的一家4口中有2人感染,外出不便,就提前幫他們(men) 采買(mai) 好了生活物資。
甘肅省古浪縣定寧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楊誌超介紹,下一步,鎮上還將協同醫療衛生機構,落實“家庭簽約醫生”製度,進一步加大老年人疫苗接種工作的推動力度。“我們(men) 還將指導各村組建誌願者團隊,重點對留守老人、生活困難群眾(zhong) 等特殊群體(ti) 進行誌願關(guan) 愛服務。”
“未來一段時間,村一級開展靈活宣傳(chuan) 很重要。村工作群、喇叭廣播和村幹部朋友圈全部派上用場,科普科學用藥知識。網格員和村幹部每天和包保對象見一麵,知曉對方生活和身體(ti) 情況。”郭飛覺得,要加大對重點人群健康狀況的動態監測,同時還要加強對廣場、露天場所、養(yang) 殖場所等人員聚集場所的消毒清潔。
對於(yu) 如何應對春節人員流動可能引發的感染,福州福清市龍江街道安民村村醫林俊義(yi) 認為(wei) ,基層醫療機構一方麵配合村委會(hui) 對返鄉(xiang) 人員做好健康監測;另一方麵盡量備足醫療設備和藥品。目前,開藥是按要求拆分成小劑量包裝分發,盡量保證大家緊急時刻都能用上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豪 陳卓瓊 田宏煒 通訊員 楊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