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十條”出台,社會共治“寧靜”環境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工地施工、交通鳴笛、廣場舞音樂(le) ……噪聲,已成為(wei) 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近日,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6個(ge) 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噪聲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滿足群眾(zhong) 享有“寧靜”環境的需要。這是我國繼大氣、水、土壤之後,對環境要素再次出台專(zhuan) 門的行動計劃。
根據2022年中國噪聲汙染防治報告,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ju) 報管理平台共接到公眾(zhong) 舉(ju) 報45萬(wan) 餘(yu) 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ju) 報的45.0%,居各環境汙染要素的第二位。噪聲汙染愈發成為(wei) 環境領域集中投訴的熱點和焦點。
《行動計劃》被業(ye) 內(nei) 人士稱為(wei) “聲十條”。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行動計劃》編寫(xie) 組組長和專(zhuan) 家組組長毛玉如看來,噪聲問題既是事關(guan) 國民經濟的大事,又是家長裏短的小事,“噪聲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需要社會(hui) 共治”。
“社會(hui) 共治”是《行動計劃》的一大突出特點。基於(yu) 噪聲法中社會(hui) 共治的基本原則,《行動計劃》明確政府責任、加強部門協同、增強上下聯動、深化自治管理、優(you) 化糾紛解決(jue) 方式、實施全民行動,充分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監督噪聲汙染防治的權利,調動與(yu) 發揮社會(hui) 力量共同治理噪聲汙染,推動形成寧靜和諧的社會(hui) 氛圍。
《行動計劃》還提出量化目標,到2025年,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推動實現全國聲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另一個(ge) 重要的目標是,提升噪聲監測能力。2025年1月1日起,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全麵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統一采用自動監測數據評價(jia) 。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行動計劃》作為(wei) “十四五”期間噪聲汙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細化了噪聲法規定要求,強化了重點管控措施。
目前,多地已推動開展噪聲汙染治理工作。例如,北京市將交通運輸噪聲擾民問題作為(wei) 重點民生訴求之一,納入2021年的接訴即辦議題中推動解決(jue) ;山東(dong) 省聊城市高唐縣聚焦廣場舞噪聲擾民問題,通過劃定廣場舞等集體(ti) 活動區域地點、限定音箱音量、設定活動時間段、安排社區網格員巡查等手段,規範社會(hui) 生活噪聲監督管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