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有機產業護生態富農民

發布時間:2023-01-13 16:43:00來源: 人民日報

  “有機專(zhuan) 家又要來咱們(men) 基地了,大家夥(huo) 兒(er) 把手裏的活兒(er) 先放一放,趕緊過來聽課啊。”一大早,河北省隆化縣唐三營鎮西楊樹溝村的徐兆良就招呼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上課,一起學習(xi) 種植有機黏玉米。

  老徐口中的“有機專(zhuan) 家”來自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環科所),2019年起定點幫扶河北圍場縣、隆化縣發展有機產(chan) 業(ye) ,探索出了一條有機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與(yu) 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新路。

  讓資源優(you) 勢變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圍場縣和隆化縣位於(yu) 內(nei) 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區過渡帶上,自然生態資源優(you) 勢明顯,但長期以來,資源優(you) 勢並沒有轉化成為(wei) 帶動百姓致富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2019年正月初九,圍場縣、隆化縣白雪皚皚的山溝裏熱鬧起來。南京環科所幫扶小組的專(zhuan) 家們(men) 踩著厚厚的積雪,一頭紮進了定點幫扶村,挨家挨戶地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拉家常,了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需求,尋找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渴望改變的心情、渴望致富的眼神,不僅(jin) 令幫扶小組成員們(men) 印象深刻,也讓他們(men) 要用“好生態”換來“好錢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圍場、隆化發展有機種植,南京環科所幫扶小組是有研究基礎的。組內(nei) 成員10年前承擔的《壩上地區自然保護區有機食品開發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便是以圍場當地有機食品開發為(wei) 研究對象的。但是,困難也是現實的。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幫扶村位於(yu) 莽莽大山深處,溝深坡陡梁多,交通不便。當地農(nong) 民多數不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固守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耕作經營方式,缺乏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認證意識以及先進的環境友好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適應市場需要的經營帶頭人也不好找。

  關(guan) 鍵還是幹起來。一方麵,幫扶小組前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機構,虛心向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請教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金點子”;另一方麵,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展調研,了解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需求。紮實的調查研究和技術資料梳理後,幫扶小組最後認定結合當地資源優(you) 勢,聚焦特色有機馬鈴薯、胡蘿卜、水稻種植等產(chan) 業(ye) ,走有機農(nong) 業(ye) 發展的路子,實現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

  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確定了,幫扶小組迅速行動起來。先後組建起專(zhuan) 家團隊,明確了有機農(nong) 業(ye) 發展布局,提出了“支部+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生產(chan) 模式、“政府引導+服務+政策支持+監管”管理模式和“產(chan) 品導向+客戶導向”營銷模式,匯總了共計32種適合當地氣候水土情況的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技術。

  精準培訓,帶著農(nong) 民一起富

  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伊始,群眾(zhong) 疑惑頗多:不用化肥和農(nong) 藥,這地該怎麽(me) 種?土豆、玉米能長好嗎?有機生產(chan) 技術究竟靠不靠譜?問的都是群眾(zhong) 的操心事、揪心事。一旦回答不好,影響的便是村民對發展有機農(nong) 業(ye) 的熱情。

  徐兆良本在外地打工,返鄉(xiang) 後一直從(cong) 事黏玉米種植。老徐說,黏玉米口感好、營養(yang) 價(jia) 值高、不愁賣,就是病蟲害嚴(yan) 重。“專(zhuan) 家們(men) 來了之後,教了咱生物農(nong) 藥的防治技術,黏玉米一年比一年長得好,價(jia) 格也看漲,這下俺們(men) 心裏踏實了。”

  不隻是黏玉米,幫扶小組技術人員分類確定不同產(chan) 品的有機標準與(yu) 技術培訓內(nei) 容,將田間地頭當作教室課堂,培訓課件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培訓現場互動問答,最大程度調動起村民的學習(xi) 熱情。幾年間,南京環科所前後共計派出98人次赴圍場和隆化深入村企、合作社及田間地頭實施點對點麵對麵培訓,累計培訓超1100人次。

  產(chan) 得好還得賣得好。“‘提籃小賣’的思維可得改改了,有機市場前景廣闊著呢。”圍場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都雪鬆在參觀過長三角地區有機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高端有機銷售市場等後,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這種改變來得並不容易。2019年10月,圍場迎來了有機土豆和胡蘿卜大豐(feng) 收。但負責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的圍場農(nong) 瑞通公司負責人宋喆卻犯了愁:數量巨大的有機產(chan) 品該銷向何處?讓他想不到的是,南京環科所幫扶小組也在積極為(wei) 這些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尋找銷路。聯係電商銷售平台,聯係檢測機構即時檢測,帶著電商采購負責人實地調研,讓銷售平台和生產(chan) 企業(ye) 直接對話……經過10餘(yu) 次溝通聯係,訂單終於(yu) 簽成了。“產(chan) 品導向+客戶導向”的銷售模式,也讓穩定的產(chan) 銷銜接機製搭建起來,讓更多的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田頭走向餐桌。

  截至2022年底,圍場、隆化兩(liang) 縣綠色有機認證企業(ye) 達60多家,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年銷售額約9.5億(yi) 元。與(yu) 此同時,兩(liang) 縣化肥施用量相比2018年累計減少近4500噸,逐步形成了以點串線、由線連麵的綠色有機產(chan) 業(ye) 提速增效格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