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直播帶貨”如何助農致富

發布時間:2023-01-17 11:1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城裏肯定吃不到這麽(me) 好吃的葡萄,在我們(men) 這兒(er) 卻隻能爛在地裏。也試過電商銷售,但還是賣不出去。”在北方某村莊,一名農(nong) 戶指著自家的葡萄園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據記者觀察,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全國多地的農(nong) 戶家中。

  而在貴州省榕江縣,以年輕人為(wei) 主的主播隊伍日益壯大。該地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僅(jin) 1年,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3億(yi) 元,孵化的1.2萬(wan) 餘(yu) 個(ge) 短視頻賬號將全縣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一空,日均發出的快遞量是發展電商前的3倍。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的新抓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勢頭正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地采訪發現,農(nong) 產(chan) 品“上網”成了普遍情況,一些鄉(xiang) 村在電商的助力下,開出“致富花”。但不可回避的是,由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的不穩定性、鄉(xiang) 村物流成本高、各地農(nong) 產(chan) 品同質化、電商流量成本高企、信息數據不流通、鄉(xiang) 村電商人才緊缺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了一些盲目跟風種植的農(nong) 戶麵臨(lin) 虧(kui) 損,成百上千斤的農(nong) 產(chan) 品“躺”在田地裏無人問津,一些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平台也相繼虧(kui) 損倒閉。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中,鄉(xiang) 村如何在年輕人的參與(yu) 下更好地邁過數字化鴻溝?電商如何發揮好助農(nong) 增收“新化肥”的功能?互聯網企業(ye) 應怎樣借助先進數字技術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賦能?

  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易淪為(wei) “資本遊戲”

  “我這兩(liang) 年開店直播,錢沒少花,粉絲(si) 也沒見漲,店鋪流量少得可憐。”前年村裏組織了電商培訓後,張力(化名)和其他村民一樣也跟風做起了網店,“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的普通農(nong) 民來說,電商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加工、包裝、物流、銷售、運營等成本,比線下賣貨翻了幾番,銷量不及以前的一半,村裏大多數人沒做多久就放棄了”。

  從(cong) 記者走訪的情況來看,一些農(nong) 民和張力一樣,認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困境”並沒有通過電商渠道得到有效解決(jue) ,認為(wei) “沒賣出去多少,也沒掙到什麽(me) 錢”的占多數。更有人表示,“農(nong) 民的任務就是種好地,也隻能種好地,而電商更像是‘資本遊戲’,‘玩得轉’的都是有錢人,而不是農(nong) 民”。

  在南方某村莊,由於(yu) 線上線下銷量雙雙吃緊,一些農(nong) 戶急於(yu) 學習(xi) 互聯網上“先進”的經驗,跟風種植電商平台上銷量居高的農(nong) 產(chan) 品,核心產(chan) 業(ye) 從(cong) 種植甘蔗到柑橘,再到火龍果,卻始終不得其道。

  助農(nong) 平台北京家鄉(xiang) 來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哲亞(ya) 從(cong) 事助農(nong) 產(chan) 業(ye) 已有8年。在他看來,張力所提及的問題正是眼下阻礙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的兩(liang) 座大山——流量價(jia) 格水漲船高,農(nong) 產(chan) 品卻越賣越便宜;有品類無品牌,農(nong) 產(chan) 品無法實現差異化,失去溢價(jia) 空間。

  “電商平台都在打價(jia) 格戰,要想有流量,農(nong) 民就得降價(jia) ,農(nong) 產(chan) 品利潤被層層剝削。尤其是一些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的電商銷售,不僅(jin) 要解決(jue) 流量問題,還得完成品牌注冊(ce) 、質檢等流程,這對很多連智能手機都不會(hui) 使用的農(nong) 民來說太過專(zhuan) 業(ye) 。”李哲亞(ya) 認為(wei) :“酒香也怕巷子深,電商的蓬勃發展讓一些好產(chan) 品走出深巷的同時,也讓一些‘巷子’更深,擠壓著傳(chuan) 統農(nong) 戶的生存空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鄉(xiang) 鎮政府用地方財政收購的方式為(wei) 農(nong) 戶兜底,還聘請專(zhuan) 業(ye) 團隊和專(zhuan) 家指導,可仍改變不了農(nong) 產(chan) 品“砸在手裏”的現狀。更關(guan) 鍵的是,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遇冷的鄉(xiang) 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返鄉(xiang) 創業(ye) 者寥寥,不景氣的產(chan) 業(ye) 將年輕人推向門外。

  貴州榕江:縣域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新樣板

  作為(wei)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貧困麵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兩(liang) 山”地區,2020年全麵脫貧後,榕江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的動力著落於(yu) 電商新媒體(ti) 上。

  據榕江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徐勃介紹,2021年起,榕江全麵發展“新媒體(ti) +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建集人才培訓基地、直播中心、文化學堂、產(chan) 品車間、倉(cang) 儲(chu) 物流為(wei) 一體(ti) 的新媒體(t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創產(chan) 業(ye) 園,引進家鄉(xiang) 來客等40餘(yu) 家企業(ye) 入駐園區。2022年,新媒體(ti) 產(chan) 業(ye) 園獲評貴州省創業(ye) 孵化示範基地。

  榕江縣因種植的蔬菜、水果含糖量高,素有“甜甜榕江”之稱。為(wei) 利用好這一天然的地理優(you) 勢,榕江縣邀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實地調研,指導農(nong) 民種植各季節適宜種植的農(nong) 作物,確保農(nong) 產(chan) 品在電商平台具備競爭(zheng) 優(you) 勢。

  政府搭了台,還得有人來“唱戲”。榕江縣在全縣範圍內(nei) 開展萬(wan) 人村寨代言人培育計劃,在全縣範圍內(nei) 推進直播掃盲式培訓,培育帶貨團隊超2200個(ge) ,其中青年帶貨主播840餘(yu) 人,真正實現“手機成為(wei) 新農(nong) 具,數據成為(wei) 新農(nong) 資,直播成為(wei) 新農(nong) 活”。

  “全縣發展電商前,我們(men) 家也跟風擴大了百香果種植規模,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並未打開,虧(kui) 損了幾十萬(wan) 元。去年,在政府和電商公司助力下,我家的百香果還沒采摘完,電商訂單就源源不斷,計劃明年再擴大種植規模。”經“萬(wan) 人村寨代言人培育計劃”培訓,90後村幹部吳幫雲(yun) 成為(wei) 寨蒿鎮晚寨侗寨的村寨代言人,她介紹:“除帶貨自家農(nong) 產(chan) 品外,還能幫忙銷售其他鄉(xiang) 鎮的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和深加工農(nong) 土特產(chan) 品。”

  “知識普及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讓農(nong) 民在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中選擇最合適的角色。比如,經過嚐試,有人覺得自己更適合種植,有的更喜歡店鋪運營,各司其職又形成合力。”李哲亞(ya) 坦言,因看好榕江縣“新媒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2021年他帶著家鄉(xiang) 來客15名員工從(cong) 北京入駐榕江,開展直播電商培訓、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化打造等工作。

  “創建區域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的本質邏輯是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降低物流包裝成本。榕江根據品質細分為(wei) 精品款、流量爆款、嚐鮮款,全縣電商平台和主播合力營銷‘榕江黃金百香果’縣域品牌概念,電商訂單量增加,才能吸引更多快遞物流合作,從(cong) 而跳出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速度慢、成本高的困境。”2022年,貴州大灰狼創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殿勇結束了在廣州10年的電商生涯,帶著20多名員工回到榕江創業(ye) 。幾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他帶動了13名青年投身電商直播創業(ye) ,還將產(chan) 品供應鏈從(cong) 廣州搬回榕江,有效解決(jue) 了榕江電商發展產(chan) 品單一、定價(jia) 過高、物流成本高企等難題。

  據榕江縣副縣長黃國鋒介紹,隨著“新媒體(ti) +產(chan) 業(ye) ”政策紅利的釋放,越來越多像薛殿勇一樣的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

  “豐(feng) 收好物計劃”:科技公益賦能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新樣態

  “我在運營視頻號的時候能發現,騰訊給我推送的客戶非常精準,很多是對小米比較感興(xing) 趣的寶媽,所以銷售的轉化率也比較高。”來自山西臨(lin) 縣呂梁的張晉保返鄉(xiang) 當了村支書(shu) 後,帶動附近幾個(ge) 村一起種小米,打造了“磧口碼頭”品牌,但電商渠道銷量遲遲不見漲,“在‘豐(feng) 收好物計劃’支持下,品牌提升帶來訂單量的增長,2022年的銷售收入達到600萬(wan) 元,直接帶動了600戶農(nong) 民增收53萬(wan) 元。”

  張晉保口中的“豐(feng) 收好物計劃”,是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指導下,由騰訊可持續社會(hui) 價(jia) 值事業(ye) 部(SSV)、騰訊廣告聯合發起的助力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專(zhuan) 項公益助農(nong) 計劃。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助銷的“一次性幫扶”不同,“豐(feng) 收好物計劃”著眼於(yu) 科技公益賦能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新樣態,整合公域私域資源,創新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牌模式,幫助縣域農(nong) 產(chan) 品在全場景鏈接海量互聯網用戶,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提供一條“私域粉絲(si) 可持續運營、內(nei) 容可持續生產(chan) 、團隊可持續成長”的持續增長路徑。

  在烏(wu) 蘭(lan) 察布創業(ye) 7年的柳樹興(xing) 是“塞主糧”品牌創始人,也是“小鎮創業(ye) 家”的優(you) 秀代表,通過社群營銷賣出燕麥,銷售額高達2000萬(wan) 元。

  線下門店受疫情影響無法開門時,柳樹興(xing) 建的發布產(chan) 品信息的微信群成了救命稻草。正是前期對於(yu) 私域客戶的運營穩定了公司的發展,所以柳樹興(xing) 對於(yu) 數字化探索一直抱有信心。

  “豐(feng) 收好物計劃”提出的品牌成長全域經營模式,正好切中了柳樹興(xing) 的難題——通過視頻號、訂閱號、視頻號小店等數字化工具開展公域直播,繼而將在公域進行商品交易的用戶轉化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的私域資產(chan) 後,最終建立起品牌自有經營陣地,“一場主播在生產(chan) 車間場景化直播的活動,3天時間能賣出100多萬(wan) 元”。

  2022年,“豐(feng) 收好物計劃”將重點放在培養(yang) 人才上,通過“線上授課+一對一實踐輔導”的授課模式,在縣域內(nei) 嚐試跑出一條“有店好開、有人會(hui) 用、有品亮眼”的基礎鏈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周圍圍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