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鄉饃饃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
臨(lin) 近春節,又到了魏國香家做年饃的日子。
魏國香所在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xiang) 倉(cang) 家村是個(ge) 典型的土族村落,每年臘月裏做年饃是這裏的傳(chuan) 統民間習(xi) 俗。
“這蒸饃一家人幹不了,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幫忙啊!”魏國香樂(le) 嗬嗬地說,天蒙蒙亮,左鄰右舍和親(qin) 戚們(men) 就陸陸續續來了,和麵的、發麵的、起麵的、揉麵的,分工明確。
“做這個(ge) 饃也是見功夫的,一般人幹不了,來的都是行家裏手。”倉(cang) 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賈愛軍(jun) 介紹,麵得反複揉至表麵光潔如玉才行,接下來手揪麵劑子,團揉至圓形,再用刀、剪、梳、筷等工具配合手部精細地捏、搓、拉、卷、點、壓,動作得利落,心靈手也得巧。
說話間第一屜饃饃出籠了。一場忙碌的年饃製作年俗活動也拉開了倉(cang) 家村新春的序幕。
“做了年饃這年味兒(er) 就濃烈了,這習(xi) 俗在我們(men) 土族人家世代相傳(chuan) ,成為(wei) 人們(men) 迎新春過大年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賈愛軍(jun) 說。
一到臘月,土族城鄉(xiang) 群眾(zhong) 家家戶戶都會(hui) 做年饃,麥香四溢、各式各樣的年饃饃承載了人們(men) 的美好幸福生活,也寓意著人們(men) 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國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飽含著土族人家心中那份難以割舍的濃濃鄉(xiang) 愁。
幾輪蒸製的年饃出籠後,魏國香家的爐饃灶台前又熱鬧起來,土族阿姑們(men) 圍坐在一塊兒(er) 做起了焜爐饃饃。
一會(hui) 兒(er) 工夫,圓形的生胚就做好了。做好的生胚還要進行二次醒發,醒發後的年饃要按序擺放到抹了油的灶台裏,烤15分鍾就可以出爐。“焜爐饃饃必須是當年的麥子,麵要磨得精細才好吃呢。”魏國香說。
吳朝滿是倉(cang) 家村烤饃的好把式,一直圍坐在爐子前把握著火力,在他的幾番操作下,15分鍾,一爐金黃色的饃饃就出現在眾(zhong) 人麵前,咬上一口,唇齒留香。
“家裏自製的烤爐是當年爺爺傳(chuan) 下來的。每家大概要做300多個(ge) 饃饃,自己吃一些,給親(qin) 戚朋友送一些,吃了年饃才叫過年啊。”吳朝滿說。
“一碗麵、一瓢水、一雙手、一爐火”就能做出香味撲鼻的年饃。蒸饃炸饃爐饃的當間,大家夥(huo) 聊著一年的營生,一幅濃濃的人間煙火圖呈現在土鄉(xiang) 大地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