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與國家一起前行丨應超:振興“稻”路上的新農人

發布時間:2023-01-29 11:3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當下,科技正為(wei) 農(nong) 業(ye) 寫(xie) 下新的豐(feng) 收之歌,也改變著新一代農(nong) 民的勞動場景。他們(men) 不再像父輩們(men) 那樣麵朝黃土背朝天,而是在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助力下,成了“智慧”種田的主力軍(jun) 。特別節目《我與(yu) 國家一起前行》,一起認識一位操控著無人機,噴灑農(nong) 藥的“新農(nong) 人”——應超。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我叫應超,嘉興(xing) 市南湖區餘(yu) 新鎮本地人,我22歲就學了數控專(zhuan) 業(ye) ,我嶽父可以說是我的領路人,他也是我們(men) 當地響當當的種糧大戶。

  第一個(ge) 飛手 帶動70歲老農(nong) 民操作無人機

  2014年,在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的支持下,應超成為(wei) 嘉興(xing) 南湖第一個(ge) 農(nong) 業(ye) 植保無人機飛手。除了給自家農(nong) 田作業(ye) ,還能服務周邊農(nong) 戶。目前團隊的8台無人機,隻需四到五天就能完成19000畝(mu) 農(nong) 田的農(nong) 藥噴灑。而這在以前,一個(ge) 工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曾經我帶領一個(ge) 70歲左右的老年人學無人機,他當時就是覺得不可思議,我年紀這麽(me) 大,還可以操作無人機在田裏麵幹活,也是影響了周邊幾個(ge) 跟他年紀差不多的人。

  緊接著,插秧機、打捆機、摟草機也被應超開進了田裏,生產(chan) 效率提高的同時,還有效規避了災害天氣的影響。2022年新上的生產(chan) 線,更是實現了水稻生產(chan) 從(cong) 一粒種子到袋裝米的全流程自動化。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這堆是300噸烘好的稻穀,放在以前要在幾千個(ge) 平方裏,最起碼曬上十天才能完成,現在通過我們(men) 的烘幹設備,隻要20個(ge) 小時就能烘幹完成了。

  新農(nong) 民評上職稱 種田更有奔頭

  隨著科技強農(nong) 、機械強農(nong) 戰略的推進,應超和其他新農(nong) 人一樣,也接收到了更多專(zhuan) 業(ye) 培訓。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通過上海交大老師,給我們(men) 各方麵的農(nong) 機技術上的培訓,評上了一個(ge)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的中級職稱,像植保培訓、種植技術培訓、機械化培訓。評到這個(ge) 職稱以後,感覺這是國家對我們(men) 農(nong) 民的一種肯定,也是對我們(men) 農(nong) 民青年的一種認可。種田更有奔頭了,更有信心了。

  智能化種田 團隊全是80後90後

  農(nong) 村天地大有可為(wei) ,應超還利用農(nong) 閑時間,自修了浙江農(nong) 林大學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本科,將所學應用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上。這套田間的5G數字化係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通過智能氣象站、蟲情測報燈、孢子捕捉儀(yi) 等監測設備,可以將檢測到的數據,實時傳(chuan) 輸到智慧大廳。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嶽父 陳強根現在年輕人叫他光腳下田去幹,他們(men) 是非常不樂(le) 意的。隨著我們(men) 種糧用上的科技化,機械化,他們(men) 已經能穿著皮鞋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目前,應超所在的農(nong) 場有8位成員,全是80後、90後的嘉興(xing) 本地人,原先也在工廠打工,現在都成了新農(nong) 人隊伍裏的一員。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王有峰看我現在穿著皮鞋幹活,一天下來還是幹幹淨淨的,最主要的是,收入比以前翻了兩(liang) 三倍。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一台無人機在田裏麵給人家服務10塊錢一畝(mu) ,你平均每天可以400畝(mu) 左右,相當於(yu) 你一天就可以賺4000塊錢,遠遠比城市裏麵幹活的年輕人上班族要高得多。

  浙江省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應超:2023年,我要帶領我的機械化隊伍,擴大種植麵積達到2萬(wan) 畝(mu) 以上,打造一條更好的稻米產(chan) 業(ye) 鏈,讓更多的人吃上優(you) 質大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