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春節訪運河(遺產小道·國家文化公園)

發布時間:2023-01-31 16:24:00來源: 光明網

  深入運河腹地,可以真實感受大運河遺產(chan) 地沿線共同而活態的遺產(chan) 地精神。河南濮陽市南樂(le) 縣的元村,是極為(wei) 普通的一座衛河岸邊村鎮。恰逢春節,集市上的熱鬧氣氛與(yu) 沿線各個(ge) 地方看到的景象完全一樣,給人帶來熟悉親(qin) 切的感受。

  記者 齊 欣攝

  從(cong) 1月14日開始,在中國春節來臨(lin) 之際,記者用9天時間去看了北方的大運河,為(wei) “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公眾(zhong) 體(ti) 驗描述騎行線路。從(cong) 河南濮陽北上,我沿衛河進入河北的邯鄲、邢台和山東(dong) 的聊城地區;沿著彎彎曲曲的南運河經過了山東(dong) 的德州、河北的衡水、滄州。天津三岔河口的“120106-A004”號遺產(chan) 區界樁是此次遠行的北端節點,南運河既在這裏結束,隨之又進入北運河遺產(chan) 區繼續延伸至北京。這些河段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3世紀;時至今日依然影響、改變著兩(liang) 岸風貌。在沿線所有重要點段,建設中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已開始展現成果。

  2023年返鄉(xiang) 過年的人格外多。自農(nong) 曆臘月二十三至大年初一,我穿越村鎮,與(yu) 沿線千萬(wan) 普通的人們(men) 共同經曆並感受了近幾年來最熱鬧的團圓時刻……

  從(cong) 2005年全社會(hui) 關(guan) 注大運河申遺開始,不斷進步的文化認知,將大運河再次連接為(wei) 一個(ge) 內(nei) 容豐(feng) 富疊加、功能不斷演進的真實整體(ti) 。

  隨時隨地去追尋“黃河”

  衛河、南運河水的流向,即是當年漕糧運輸的方向。沿著水流去了解大運河所處的地勢地貌最為(wei) 準確。

  以“運”為(wei) 核心,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描述的衛河(永濟渠)、南運河都位於(yu) 黃河以北的平原上。表麵上看,華北平原一望無際,但仔細辨析水的走向,觀察土壤的類型,就能了解大運河形成的背景和麵臨(lin) 的挑戰。

  黃河、海河、灤河都在華北平原上形成了巨大的衝(chong) 擊扇,所謂“巨大”,是指千百年來這些河流反複肆意漫流,這給社會(hui) 發展尤其是人工工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但也由之形成了人類認知自然、改變自然的智慧和手段。不僅(jin) 如此,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還曾以黃河作為(wei) 水源分別流向南北。頻率極高的泛濫,導致運河需要反複解決(jue) 水源難題,同時又要提防淤塞。

  人們(men) 在敘述大運河時,很少提及南樂(le) 。我在臘月二十八那天進入了河南濮陽,住在了南樂(le) 縣。衛河隻在南樂(le) 流淌了19.8千米。溯流而上,經內(nei) 黃可去往“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遺產(chan) 河道和臨(lin) 近黃河的“黎陽倉(cang) 遺址”;順流而下,則可抵達同樣著名的徐萬(wan) 倉(cang) 。當代漳河在那裏與(yu) 衛河合一。今日的徐萬(wan) 倉(cang) 河水湍流,曠野清冷,遺存區內(nei) 已找不到當年沿岸多倉(cang) 儲(chu) 、渡口,“百裏州縣糧秣匯聚於(yu) 此”的景象。繁華不在,但是大河隱含的危險從(cong) 未消失。漳衛合流後也稱“衛運河”,自此沿河堤路前行,一路上水利部門建立河道“險工”標識仍是一個(ge) 接著一個(ge) 。

  今日的南樂(le) 給人以意想不到的繁華感受。高樓林立,夜晚的整條大街依舊熙熙攘攘。南樂(le) 縣位於(yu) 黃泛區,曆史上曾受黃河反複衝(chong) 淤。境內(nei) 的兩(liang) 條黃河故道上,仍可見到出起伏的沙丘。這樣的沙崗、窪地也廣泛存在於(yu) 衛河下遊、南運河周邊。京台高速途經的永定河特大橋長達7100米,形象地描述了這些河流在這片北方大地上“擺來擺去”“性情暴烈”的模樣。

  大運河的曆史,就是人與(yu) 自然相斥相依的“平衡”史。

  基於(yu)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標準,以“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在大運河上應該體(ti) 驗多久、應該體(ti) 驗多少次?這其中一個(ge) 重要的考慮要素就是:這樣的體(ti) 驗應該包含多少“層”。隨著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全線推進,人們(men) 開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重新辨識荒野、人與(yu) 河流相互的影響與(yu) 位置,重新思考“基於(yu) 自然修複”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體(ti) 驗線路也逐漸將自然遺產(chan) 、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水利遺產(chan) 類型的關(guan) 聯景觀納入到大運河線路規劃中,尤其強調體(ti) 驗大運河,應該先去看“黃河”——既包含了今日的黃河,也包括曆史故道。

  臨(lin) 清市境內(nei) 的黃河故道長約70千米,總麵積約13萬(wan) 畝(mu) 。山東(dong) 省級黃河故道地質公園位於(yu) 臨(lin) 清市北,記錄了黃河自公元前602年改道至今,沉積、侵蝕、淤積的變遷過程,是目前保存完整又容易尋找到的黃河故道遺址。這裏已經遠離了衛河、會(hui) 通河。腳下是蓬鬆、厚實的細細黃土,如果大風刮過,我會(hui) 立即變成一個(ge) “土人”。古沙丘連綿起伏,站在荒野之中,人們(men) 更能理解大河的前世今生,明白我們(men) 的前輩是從(cong) 怎樣的大自然中逐步改變著世界。

  跨越3省的春節

  臘月二十九這一天,我跨了3個(ge) 省。

  衛河、南運河常是沿途省市縣間的分界。這顯露出大運河在當地曆史和地理中的地位,也使我在途中添了一個(ge) 新習(xi) 慣:一旦跨過運河上的橋——無論大小——都要下車問路,詢問是否踏上了新的地界。這樣的心境唯有旅行者才能體(ti) 會(hui) 。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在衛河、南運河上一路反複辨識人文地理的經曆留下的印象最為(wei) 深刻。問路是一種交流,常常要多聊上幾句風土人情,說說身後的河道,回複人家對我的好奇。鬢上白發和平和的心境幫了我大忙,節日氣氛中,沿線遇到的每一位、每一群人都很熱情友善,聽說我是大過年的來看運河,又會(hui) 發出各式各樣的感歎。不知不覺間,我的語調就有了當地的些許“味道”。即便隻相隔一條河道,不同省份、不同地區、不同縣之間,風俗、口音仍有差異,城市風貌乃至河堤上的路況水平也不盡相同。我在這片冀魯豫交匯地帶,一會(hui) 兒(er) 出河南,一會(hui) 兒(er) 進河北;剛剛還站在河北的地盤,轉眼又到了山東(dong) 。穿梭往來間,最大的驚奇就是每隔不遠就遇到一個(ge) 熱鬧、能將公路堵塞不通的春節大集——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密集的鄉(xiang) 村集市陣容。經過的那些村鎮都算無名小地方,可到了年根兒(er) 底下,處處就“膨脹”成了“大地方”。大棚臨(lin) 街搭起,延綿不絕;商鋪的果品年貨堆成小山,路邊也會(hui) 停滿來自周邊省份、地區的車輛。如同初一拜年的陣勢一樣,眼前的這一切,是節日的重要組成。於(yu) 是年前的集市也打破常規,持續至夕陽西下方才散去。

  我一早就趕到了南樂(le) 的元村。這裏幾乎就是河南的最東(dong) 北端。元村有“大運河市場”,衛河大橋邊新落成的大運河廣場也很氣派。街巷裏人山人海。在這樣的情景中我從(cong) 來摁不住誘惑,把車草草一塞,舉(ju) 著相機,加入喧嚷的人流。那幾天,無論在哪個(ge) 集市上都絲(si) 毫不會(hui) 覺得冷。從(cong) 臘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是貢神祭祖的日子,人們(men) 拎著大包金黃閃亮的祭品,與(yu) 鮮豔的紅色春聯、剪紙、花燈一道把整條街都染得好看極了。據說當地過年的筵席上不能缺了紅燒鯉魚,一條條油炸好的大魚,也被店家壯觀地排開。遇到熱氣蒸騰的羊湯大鍋,我就停下,跟著當地的口音,向老板吆喝來上添了辣椒、胡椒的一大碗,再加一屜必須剛出鍋的大包。我坐在冬日的陽光下,享受這平常、久違也難尋的煙火氣息,在遠離家鄉(xiang) 的年味中微醺地看著拎著年貨的人群,想象著一年又一年運河邊那些忙碌的身影和早先的白帆……

  抵達臨(lin) 清的時候,我迷了路。臨(lin) 清位於(yu) 衛河的東(dong) 岸,擁有多項大運河遺產(chan) 點段,有兩(liang) 條河道列入遺產(chan) 名錄,一南一北並排向西抵達衛河大堤,向東(dong) 則一起貼近或穿過鼇頭磯——我在臨(lin) 清住下,又花了大半天才把這簡單的事實梳理明白。問題出在哪?大運河還在活態使用中,兩(liang) 岸的變化非常快、非常大!地圖和網上搜集的信息各式各樣,更新過慢又語焉不詳,按圖索驥的話就難以輕鬆完成體(ti) 驗。這也正是我這一路重點觀察評估的另一項內(nei) 容: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個(ge) 持續演進的過程。硬件設施布局基本完成後,需要完善的體(ti) 驗細節需求將蜂擁而至。如果與(yu) 大運河其他段落放在一起評估,就會(hui) 馬上發現:衛河(永濟渠)、匯通河、南運河沿線價(jia) 值傳(chuan) 播的水平、體(ti) 驗環境的友好程度顯露出很大的提升空間。

  融入南水北調的景觀

  臨(lin) 清邱屯引黃節製閘前的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區界樁編號為(wei) 371500-A043。從(cong) 這裏向北環繞著臨(lin) 清老城區,中國大運河匯通河遺產(chan) 河段中的小運河遺產(chan) 河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匯通河臨(lin) 清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lin) 清)段中的濟津河公園相互疊加,最遠可以到達高高的衛河大堤。

  大運河遺產(chan) 區界樁廣泛分布在各個(ge) 河段。核心區編號為(wei) “A”,緩衝(chong) 區編號為(wei) “B”。2014年大運河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後,明示遺產(chan) 區的保護範圍成為(wei) 一件重要的工作。自那時起,這些刻有諸多信息的三角形界樁就引起了在“大運河遺產(chan) 小道”上行走者的關(guan) 注,也成為(wei) 重要的線路規劃依據,是沿河長距離行進中值得信賴的指南。在距離運河岸線或堤線5米範圍內(nei) 尋找一個(ge) 又一個(ge) “三角碑”,是公眾(zhong) 自發行走大運河時一件積極參與(yu) 的樂(le) 事。

  臨(lin) 清在大運河南北運輸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在臨(lin) 清能夠見到的“三角碑”也尤為(wei) 密集。

  小運河位於(yu) 會(hui) 通河的最北端。今日,小運河遺產(chan) 河道抵達衛河大堤處,樹立有A024-A026號界樁和B001號緩衝(chong) 區界樁。沿著衛河或京杭大運河考察,一定都會(hui) 找到這個(ge) 名為(wei) “頭閘”的交匯處停下。元代開鑿會(hui) 通河後,南北運輸成為(wei) 可能,京杭大運河開始形成,從(cong) 而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進程和格局。天氣好的傍晚,衛河寬敞的河麵會(hui) 被夕陽映出暖暖的波光。站在河堤上,眼前是長河落日,背後是滄桑的史跡,讓人不禁徜徉而感慨。

  小運河這段不到7000米的河道特別有意思,很具代表性。它有一段至今仍保持原樣、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修繕;也可以看到失去運輸功能後,成為(wei) 城市灌排水道和公園的當代模樣;在邱屯水利樞紐,小運河又與(yu) 引黃、南水北調工程連接,成為(wei) 南水北調線路的重要節點。

  如果說“運”體(ti) 現著大運河的核心價(jia) 值和文化意義(yi) ,那今日以南水北調東(dong) 線為(wei) 代表的遠距離跨流域引水成就,就構成了全新“運”的景觀。

  2022年12月開始,北方大運河開始啟動冬季調水。北運河、南運河、會(hui) 通河、衛河都局部成為(wei) 調水河道。我在大年三十的傍晚到達四女寺村。已是家家準備年夜飯的時分,街上開始沉寂下來,但遠處的引水閘壩卻水聲轟鳴。四女寺樞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河段中,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的南端就在樞紐附近,這裏也是冬季多路調水線路的匯集地。水流自四女寺閘下入南運河,繼續在暮色中北流至九宣閘。那裏的運河就離開河北,流向了天津。

  ……

  夜幕降臨(lin) 得很快。我在除夕夜進入了滄州。

  我還是緊挨著大運河住下。走在燈火通明的街道上,想象著萬(wan) 家燈火中家家戶戶的團圓場麵。我到過的沿線都不是網紅打卡地,許多地方甚至一直受製於(yu) 大自然的侵害。可就是這些平常段落,構成了大運河的曆史,延續了共有的認同,又形成了當代新的整體(ti) ,展現出生動、樸素、向上的風貌。一路上我已漸漸習(xi) 慣了一個(ge) 人開車和騎行,習(xi) 慣了酒店隻有我一個(ge) 人在吃早餐;也接受了每在沿途小酒館裏插縫落座,鄰桌會(hui) 將自己的酒推到我的桌前。臨(lin) 近節日的歡聚震耳般喧嘩,濃濃的團圓氣氛中,他們(men) 不忍身邊還留下默默和孤獨。我喜歡這種感受,懷念在大運河沿線度過2023年春節所經曆的每一個(ge) 情節,它給人帶來更多的相信和期望。

  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沿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遠行。我願他們(men) 的感同身受,都和我一模一樣。

  延伸閱讀

  衛河(永濟渠)從(cong) 中國曆史上曹魏時期(公元3世紀)的區間運河,演變為(wei) 隋代時期(公元7世紀)貫通華北平原南北的永濟渠曆經約400年;自永濟渠到宋元禦河(公元12世紀)又經曆了500年;作為(wei) 元明清時期(公元12世紀至19 世紀)大運河的南運河運用至今約700年,其連續運用的時間長達1600年。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